黑龙江:双鸭山市破解环境难题 传统煤城转型湿地之都

2013年03月05日 09:31东北网吴殿峰

被国际湿地组织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七星河湿地已成为双鸭山市的生态旅游。

中国园林网3月5日消息:闻名全国的煤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因城边两座形似卧鸭的山峰而得名。这一对天然卧鸭畅游在三江平原面积最大的淡水沼泽、国际重要湿地之中。

单从地名和地貌上来看,这就是一座与良好生态结下天缘的城市。

面积广袤、风光旖旎的大湿地,曾经给双鸭山市带来腾飞的辉煌;然而双鸭山市的腾飞,也给大湿地造成严重的生态代价。与其它资源型城市一样,作为黑龙江四大煤城之一的双鸭山市,目前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

发展和生态的矛盾,是个让人无限纠结而又必须解决的命题。如何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摆在双鸭山人面前的一个战略性和历史性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双鸭山人以湿地为突破口,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型转型之路,破解发展与环境的难题。通过几年的努力,双鸭山市的湿地生态面貌得以明显恢复,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更加科学,昔日“傻大黑”的传统煤城,正向着“慧美绿”的中国北方绿色湿地之都华丽“蝶变”。

开发建设造成湿地面积锐减

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对三江平原湿地造成了客观上的破坏,在收获发展红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生态赤字。

双鸭山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处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击形成的三江平原腹地。

昔日的双鸭山市在为共和国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自己也走过了一段荣光之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生产建设需要,对这块大湿地进行了大规模开发。“农垦出粮食、森工出木材、地方出资源”成为最主要的任务,一批国有农场、国有煤矿相继形成,作为黑龙江省四大煤城之一,双鸭山也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战略生产基地,被誉为“北大仓”。

多年来,默默奉献的双鸭山地区累计为国家输送粮食数百亿吨、煤炭4亿多吨,为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可是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对三江平原湿地造成了客观上的破坏。在收获发展红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生态赤字。

据统计,1949年以前,三江平原沼泽和草甸湿地面积达500多万公顷,保持着原始生态面貌。经过60多年来的4次大规模开发,耕地面积大幅扩张,已达473.3万公顷。这些耕地多在沼泽区内开发,导致湿地面积大幅减少,截至2006年已缩减至44.9万公顷。

湿地面积减少,使三江平原生态环境发生较大改变。湿地水文条件被破坏后,致使当地水旱灾害增加,地下水位下降,沼泽普遍缺水,湿地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节气候、蓄水防洪及维持生物多样性能力和湿地水质功能降低。据统计,三江平原丹顶鹤、雁鸭类等水鸟数量减少90%以上,野生梅花鹿濒临绝迹。平原区内大小100余条河流水质污染严重,挠力河宝清段水质本世纪初已降至V类。水土流失严重,农业污染严重,水体高锰酸盐、氨氮等指数严重超标,土地呈现沙漠化趋势,沙化面积已达70万公顷。

如影随形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让生态危机如同越来越放大的阴影,笼罩城市发展的始终。

生态之皮不存,城市之毛焉附?湿地环境的破坏为生态安全敲响了警钟,一串串刺眼的数据和一个个生态恶化现象表明:再这样下去,“煤城”将来极有可能变“没城”!转变发展方式,势在必行。实施城市转型,迫在眉睫。

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

坚持湿地保护优先,力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动,做大湿地文章,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实现破题。

在黑龙江省双鸭山是唯一兼有煤田、森林、湿地、界江、粮仓五大特色资源的城市。如此丰富的资源,自然就有很多可供选择的转型模式。然而如果选择的方向错了,转型终将失败。

双鸭山市委、市政府认为,加快经济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只有保护好环境利用好环境,发展才能有根基、有保障、有后劲。

在城市管理工作中,方向比速度更重要。经过广泛调研、深思熟虑,他们做出谨慎决策,选准了转型之路:以湿地保护为突破促煤城生态转型。

自此,双鸭山坚持湿地保护优先,力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动,做大湿地文章,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实现破题。

推荐阅读: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建立青海湿地生态补偿机制

合肥:董铺水库今年启动湿地公园建设

兰州:银滩湿地公园将清淤修复

被“经济”扭曲的湿地 不要让湿地公园变了味

[分页]

早在2004年,双鸭山就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市级湿地管理局,下辖各县也成立了相应的湿地管理机构,同时成立七星河、安邦河、东升、大佳河湿地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目前,全市各级湿地管理机构共核定编制187人,组建了16支巡护队伍,初步形成了网络健全、信息共享、责任明确、运行高效的组织系统。建立管护站、科研中心、瞭望塔、观测站、监控台、界桩界碑等配套设施,初步实现了保护区基础设施标准化、科研监测动态化、管护工作立体化。

在湿地保护核心区划定保护圈实施人湿隔离,严格保护生物多样性健康发展。在缓冲区以湿地功能恢复为主,实施了湿地生态补水、生态恢复和综合整治工程,有效地推动了湿地生态功能恢复。在实验区把湿地保护纳入城市建设总体布局,编制了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城市湿地饮水补水等规则,并将阶段性重点目标纳入林业“十二五”规划,确保温地资源从根本上得到保护。

在打造生态产业链的过程中,双鸭山市集中力量开发湿地生态旅游线路,拓展生态旅游空间,延长生态旅游链条,高标准建设安邦河4A级湿地公园和七星河湿地公园,打造湿地生态旅游精品。目前,双鸭山湿地旅游活动已经接待中外游客30多万人次。旅游经济正能量不断放大。

务实的行动,让转型成果日渐丰硕而厚重的文化,又让转型成果长结不衰。双鸭山市以弘扬湿地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为重点,提出了“湿地大观园、魅力双鸭山”的建设目标。在这个目标的引领下双鸭山市连续3年举办“中国双鸭山·宝清北大荒(600598,股吧)双鸭山湿地观鸟节”。2012年9月16日,“中国·双鸭山东北亚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论坛”隆重举行。观鸟节、论坛等文化活动的成功举办,让双鸭山市的湿地文化再次吸引了国内外聚焦。

今天的双鸭山内外兼修,据统计,截至目前,双鸭山市湿地总面积已恢复到48.5万公顷,占市域面积的22%。建成湿地自然保护区5处,其中国家级两处、省级3处。七星河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还被国际湿地组织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被黑龙江省旅游局评定为3A级风景区。 黑龙江省的传统煤城正向“中国湿地之都”迈进。

生态优先理念促使了当地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业格局实现了由“一煤独大”向煤、电、钢、化、新能源、新建材“七业并举”转变,新兴产业投资已占产业,项目总投资25.4%,形成了传统产业比重降低、非煤产业规模扩大、新兴产业发展提速的新局面。

转型的勇敢实践,不仅发展了城市,富裕了人民,还提升了双鸭山的城市知名度,更使湿地保护逐步形成了全市普遍共识、外界是普遍关注的态势,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以水为韵实现经济生态效益积极推动建立国家资助、政府投入、社会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湿地保护投入机制。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初战功成,虽然让人振奋,但双鸭山人并不满足消弭“没城”之患,也不满足于走上“美城”之路,而是把目光投得更远必须实现“煤城”变“魅力之城”的终极目标。

当前,双鸭山市上下正致力于突破城市转型的攻坚阶段。如何实现文化、经济、社会、环境的融合发展,如何实现山、水、人的和谐统一,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双鸭山人将按照黑龙江省委建设“富强、文明、和谐、大美、幸福”龙江的战略部署,围绕“以山为魂”、“以水为韵”、“以人为本”,把生态文明、绿色发展贯穿于“实力、秀美、幸福双鸭山”建设的始终。

记者在双鸭山市采访时了解到,今后,双鸭山市将进一步坚持走科学保护之路,按照把湿地核心区建成生物多样性基因库,把缓冲区建成生态功能恢复示范区,把实验区建成生态旅游与循环经济发展区的目标,进一步加大湿地保护资金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对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区建设等政策、项目、资金扶持,积极探索湿地保护基金社会化筹资模式,积极推动建立国家资助、政府投入、社会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湿地保护投入机制。

坚持走科学管理之路。充分调动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坚持和逐步完善综合协调、部门实施的湿地保护管理体制;启动建立湿地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湿地保护信息管理体系和宣传教育培训体系,开展湿地保护、恢复与可持续利用示范区建设。同时积极探讨与实行社区共管的管理模式,把保护区周边县区、农场、乡镇、村组联合起来,整合保护工作的人力、物力资源,使湿地保护成为周边地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双鸭山市还将在加强湿地保护立法、建立更加科学的区域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切实可行的生态补偿机制、成立湿地城市区域合作组织等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力图让城市全面发挥湿地的经济和生态综合效益,实现经济发展、湿地保护和民生改善三者同步。

美而不俗谓之秀,内外兼善谓之美。追求秀美特质的双鸭山正在大湿地上力挥神笔,以湿地突破生态困局,以生态突破转型瓶颈,以转型突破城市发展谜题,湿地与城市互哺、互济、互利,全力加速“蝶变”过程,尽快完成资源型城市转型,建成“生态小康”城市。

推荐阅读: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建立青海湿地生态补偿机制

合肥:董铺水库今年启动湿地公园建设

兰州:银滩湿地公园将清淤修复

被“经济”扭曲的湿地 不要让湿地公园变了味

(来源:东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