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3月6日消息:“建议恢复国务院三北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尽快制定适合三北工程建设区的营造林定额标准,增加抚育管护和管理经费。”5日,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刘滇生,全国人大代表、晋美工商管理专修学院院长张红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据介绍,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已实施了34年。根据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局提供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12年,累计完成造林育林2647万公顷,森林蓄积量由1977年的7.2亿立方米提高到13.9亿立方米,三北地区取得了巨大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风沙危害明显减轻。据2009年发布的全国沙化土地监测结果,三北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1500平方公里,首次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重大转变。其中,陕、甘、宁、青、蒙、晋、冀、黑等8省区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占全国缩减面积的85.3%,毛乌素、科尔沁两大沙地扩展的趋势实现全面逆转。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三北工程重点治理的黄土高原近5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治理,入黄泥沙量年均减少4亿吨左右,水土流失面积和土壤侵蚀模数实现双下降,工程区水土流失程度明显减轻。
农田防护林体系基本建成。在东北、华北、黄河河套等平原农区,基本建成了规模宏大、县县毗邻、互为一体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农田林网化程度达到68%,为粮食稳产高产提供了生态保障。受保护的农田面积和粮食产量明显增长,亩均产量由工程实施前的10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300多公斤。
特色林果业基地初具规模。建成了一大批以苹果、红枣、香梨、板栗、核桃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基地,总面积达432万公顷,年产干鲜果品3600多万吨,年产值537亿元。同时,林产品加工业、沙产业、苗木业、森林旅游业等蓬勃发展,一些地区农民涉林收入已占到总收入的50%以上。
刘滇生告诉记者,山西省是三北防护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34年来,共完成造林2651.8万亩,占规划总任务量2387.3万亩的111.08%。使这一地区的林木覆盖率由1978年的8.3%提高目前的18.87%,净增了10.57个百分点。在全省西山地区初步建成了区域性的防护林体系骨架,为三北地区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两位代表、委员同时指出,三北地区的水土流失、风沙、霜冻、干热风、沙尘暴等危害还没有得到根本遏止。
“在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生态建设的大好形势下,三北工程建设,仍然存在投入不足、管理乏力、发展不快等不和谐的问题。严重影响着“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步伐。”张红健说。
据两位代表、委员反映,目前,三北工程生态建设任务艰巨,面临困难较多。通过34年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立地条件好的地方已造上了林,剩下的立地条件越来越差,造林难度越来越大。
如山西晋西北地区,目前还有宜林荒山3079万亩,大部分都分布在晋北风沙区、黄河沿岸,多是山高坡陡、土层瘠薄、水土流失严重亟待加强治理。
此外,三北工程缺乏管理经费,投资标准较低。作为世界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国家和地方都未设工程管理经费,致使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组织施工、检查验收、工程监测等管理工作均不能正常进行。
“在投资标准上,国家执行每亩300元的投资标准,根本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实际需求。”刘滇生说。
根据国家林业局计资司的调查测算,西北地区荒山造林亩均最低成本为1250元左右。目前的投资标准与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相距太大,难以保证工程的建设质量。
刘滇生告诉记者,1988年撤消了三北防护林建设领导小组后,工程的组织协调困难加大。一些地方的干部群众产生了“国家给钱就干,给多干多,给少干少,不给不干”等待观望的消极心理,转移了生态建设的主体责任,也使区域发展不协调局面进一步加剧。
此外,三北工程只有造林补助,没有抚育管理投资和管护投资,中幼林不能抚育管理,成熟林、过熟林不能及时更新,工程的后续管理成了很现实的问题。
两位代表、委员建议恢复国务院三北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各省市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加强对工程的领导。建议国家尽快制定适合三北工程建设区的营造林定额标准,用新的投资标准去管理和投资三北五期工程建设。
刘滇生解释说,三北地区是我国生态区位最重要的地区,也是生态最脆弱的地区。目前,这一地区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投资标准。根据山西省黄土高原和晋北风沙区造林实际,就荒山而言,每亩直接生产费用就需1452元,在当前国家财力还不太充裕的条件下,建议将适当提高造林投资标准。同时,增加三北工程抚育管护和管理经费。
推荐阅读:
(来源:第一财经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