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4月12日消息:云南红河州是哈尼梯田的“故乡”,也是梯田文化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为主的红河州各族人民倾注了数十代的智慧与心力,历经1300多年开垦而成的农业生态与文化景观,不仅是一幅气势恢宏的农耕山水画卷,更是世界农耕文明的典范和宝贵遗产。在近年的大旱面前,哈尼梯田依然保持了青山绿水,保障着农田灌溉用水,充分展现了它的神奇魅力。2010年,哈尼稻作梯田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人间奇迹:活态农业文化遗产
哈尼梯田主要分布在云南红河南岸的哀牢山脉,被称为“凝望山神的脸谱”。整个红河两岸,凡有哈尼人的地方都有规模巨大的梯田,而尤以红河州的最为集中和壮观,主要分布在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四县。含蓄的山谷因梯田粼粼波光凸显生动,梯田的色彩变幻与村寨、树林、云海交相辉映,清晨朝霞、落日余晖、清脆流水,其境其景,异常秀美。哈尼梯田延绵哀牢山脉20多万亩,垂直落差1500多米;层层梯田拾级而上,最高可达5000多级,有的田埂有五六米高。1300多年来,哈尼族人利用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实现了“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水源体系,并且世世代代在这样险峻的山崖间开渠挖田,攀援劳作,堪称人间奇迹,被誉为“活态农业文化遗产”。
四度同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
红河哈尼梯田的魅力不仅其表,更在其里。哈尼人是山地农业民族,是大山的后代,在拥有自己生存家园的同时,还拥有自己的精神王国,巧妙利用山地气候和水土资源,突显其高超的智慧和能力。其利用土地资源,并充分考虑自然地理条件,开创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山腰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宜于建村,适于人居住;而村寨上方茂密的森林,有利于水源涵养,使山泉、溪涧常年有水,使人畜用水和梯田灌溉都有保障。村下开垦万台梯田,既便于引水灌溉,满足水稻生长,又利于从村里运送人畜粪便施于田间。梯田的建造完全顺应等高线,既减少了动用土方,又防止了水土流失。森林—村寨—梯田—溪流“四度共构”的结构创造了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体现了结构合理、功能完备、价值多样、自我调节能力强劲的复合农业特征。
在“四度同构”的体系中,森林的作用至关重要。哈尼人信奉有树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由此,在哈尼人心中,树就是庇护神,神圣不可侵犯。行走梯田间,不见水库、水塘,但是水流汩汩,常年不断。其森林的巨大储水作用,在森林和崇山峻岭的管沟中,形成无数的山泉、水潭、溪流,造就了“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水源体系。
文化与生物多样性:活态的生态博物馆
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技术和相应的文化习俗,形成了系统的文化现象和独特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这一文化遗产长期以农业这一经济活动保持着生态和社会文化价值。哈尼人培育的红米能够在海拔1400米以上生长,能够适应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且具有极为稳定的遗传特征。哈尼梯田合理的林水结构、分水制度、泡田方法和以水冲肥技术等,均成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技术与管理策略。而其因时、因地制宜的适应性管理理念,使当地生产与生活方式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这种变化并非脱离自身资源与环境基础的变化,而是与自然协同的进化。
哈尼梯田凭借其令人惊叹的文化景观,丰富的生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巧夺天工的农耕技术、科学合理的生态系统结构,不但为人地矛盾尖锐的西南山区提供了生计保障,将劳动人民长期以来适应自然的生态文化成就集以大成,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哈尼梯田以水资源管理为核心的技术体系,为当今社会人们应对气候变化,缓解水、土、森林资源危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