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的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有着别样的风情
中国园林网4月12日消息: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实现既要“生态美”,又要“百姓富”?位于漳州市云霄县的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正在尝试破解这一难题。“既要‘海陆空’全方位保护生态环境系统,也要努力提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11日下午,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林铭儒接受“福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时”大型宣传报道采访团采访时如是说。
“海陆空”全方位保护生态系统,让子孙尽享绿色财富
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漳州市云霄县漳江入海口,是北回归线以北面积最大、种类最多、生长最好的天然群落。1997年就已经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在2008年成为福建省内唯一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
春末夏初,一望无际的漳江口保护区里,细雨淅淅沥沥拍打枝叶,一串串隐胎生苗挂满桐花树,白色的秋茄花中雨中盛开,细雨中飘出淡淡的清香。漫步红树林里的栈道,就是走进一片原始森林,密密麻麻的枝条交错其中,偶尔会遇到白鹭一跃而起,向着蓝色的海洋飞去。
林铭儒带领采访团走进红树林并介绍,漳江口保护区总面积为2360公顷,现有包含秋茄、木榄、桐花树、白骨壤、老鼠勒等在内的天然珍惜树种面积达3000多亩,它的另一个俗称就是“地球之肾”,“这是上天赏赐给云霄人民的绿色福利,我们应该从心底重视这份珍贵的礼物,让子孙后代也能尽情享受这些生态财富。”
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大自然馈赠的厚礼?漳江口保护区经过多年摸索有了新路子。
“红树林生态环境的保护,应该在空间上进行统筹,实行以红树林为基础的‘海陆空’全方位的生态系统的保护。”在漳江口保护区的科研栈道上,林铭儒介绍说,漳江口保护区不仅仅局限在保护丰富的珍贵树种上,如今的保护区也是水产资源的优良种质资源库,有鲻鱼、黄鳍鲷等重要经济鱼类,还有泥蚶、多纹巴非蛤等重要经济软体种质资源,仅仅鸟、兽和两栖爬行动物就达到218种,包含中华白海豚、蟒蛇等国家级保护动物,“中日协定”保护候鸟77种,“中澳协定”保护候鸟41种。
与此同时,现在的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已经开设出一条400多米长的栈道,并且免费面向市民开放,为了更好地保护红树林生态环境,对进入园区的游客进行人数限制。
生态保护和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均衡发展
前往漳江口保护区的路途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靠水产养殖的农民。林铭儒在交谈中多次激动地推荐当地的泥蚶等水产品,他介绍说,水产养殖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这里是淡水和海水的交界处,正是因为有了这片红树林的生态环境,水产品吃起来更嫩,而且味道十分鲜美。”
但在过去的漳江口保护区,却是另一番景象。
据了解,村民大都靠在红树林里抓泥蚶、锯缘青蟹、缢蛏等自然海鲜后销售谋生,甚至也有村民把红树林的树木砍去当木材烧饭,这对当地的生态平衡和红树林的生态系统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破坏。
自从1997年规划保护漳江口保护区后,红树林的生态虽然被严格保护起来了,但当地村民却也因此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路子,生态文明建设与老百姓的生活怎样才能均衡发展?不直面和解决这问题,就很难从根本上做到保护红树林。
近年来,漳江口保护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摸索帮扶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新路子。
林铭儒举例,当地村民原本养殖蛏的产量不高,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经过漳江口保护区聘请的专家调研后发现,由于蛏的养殖区域太靠近海边,海水盐度过高影响其正常生长。研究成果一发布带来最直接的结果是,农民养殖的蛏的存活率大面积提升,收入翻了一番,养殖户的生活水平实实在在地提高了,“不能只是一味追求保护,更要努力提升周边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生态文明应该全方位的建设,缺了谁都不行。”
现如今,在漳江口保护区的科研栈道外,蓝色的网围起了几块方田,这是漳江口保护区管理局和省林科院、厦门大学等合作进行科学研究,探索海产品养殖的新技术,目的是研究当地水产养殖的特点和优劣,培育出更高品质的水产品,并把研究成果直接提供给当地村民,以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为老百姓谋福利。
“美丽中国,就应该从生态文明建设开始。”接受采访团的采访后林铭儒说,当初听到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时非常兴奋,看着眼前勃勃生机的红树林,林铭儒已经做好了新的发展计划,“下一步我们肯定发展观光旅游,要把红树林保护好、利用好,并且合理地发展生态旅游,现在具体的生态旅游方案还在筹划中,相信到时候这里的环境会更美,老百姓也会更富裕。”
推荐阅读: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