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4月17日消息:退耕、继续推进退耕地造林……为什么近年来围绕“退耕还林工程”的呼声不绝于耳?来自国家林业局退耕办的信息表明,2010年以来,先后有内蒙古、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11个省(区、市)就继续推进退耕地造林纷纷“上书”国务院,“透”着来自基层的强烈渴望。
不仅如此,民革中央和民盟中央也相继提出了相同建议,尤其在每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的有关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议、提案多达几十件。退耕还林工程用14年改写了全国1.39亿亩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地的历史,推进了全国1.24亿农村人口解决温饱问题的速度,并以蕴藏巨量的森林碳汇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持续发力。成就如此卓著,各方为什么还在呼吁?
仔细梳理,你会发现,尽管理由千差万别,但指向殊途同归——继续推进退耕地造林,扩大建设成果、加快建设速度迫在眉睫!了解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进程的人知道,退耕还林政策将陆续“到期”,尽管受益匪浅的省(区、市)以14年的历程证明了工程在当地生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功绩,但放眼全国,退耕剩下的“硬骨头”还有很多。越来越多的人渴望,退耕还林政策能够延续,让退耕还林这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善始善终、充分发挥效益。
政策给力,“一退一还”赢得山河安澜
甘肃、湖北等11个省(区、市)的呼声很急,他们列出一组组极具说服力的事实,证明退耕还林工程给当地带来的巨大改变,而省情和新的发展要求又透出他们对继续推进退耕地造林的强烈渴望。
在一次又一次急切的呼声中,我们看到了贵州因退耕还林扼守住的沃土:贵州对10个重点退耕还林县的连续监测显示,土壤侵蚀模数由退耕前的每年每平方公里3325吨减少到了420吨,减少土壤流失量达2905吨,下降了87%。贵州有信心冲破被石漠化制约的经济势头,对未来充满期待。
我们看到了四川因退耕还林为长江安宁作出的突出贡献:四川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10年间,累计减少土壤侵蚀3.2亿吨、涵养水源288亿吨,减少土壤有机质损失3600万吨、氮磷钾损失2100万吨,境内长江一级支流的年输沙量下降60%左右。四川有理由相信,继续推进退耕地造林会让长江更加俊秀。
我们看到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因退耕还林揭开被风沙掩盖了的娇容:退耕还林让这些省(区)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尤其是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有林地面积由退耕前的267万亩增加到了35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7.4%提高到了38.1%。他们做梦都想“驱逐”更多的沙地,还山河秀色……
这些理由充分而坚实,它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退耕还林工程政策的正确引导,表明了各级建设者们对工程建设的倍加珍惜和艰苦努力,饱含着基层面向未来的殷切期盼。“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模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使占国土面积82%的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3个多百分点。”国家林业局退耕办主任周鸿升自豪地说,“数据最能说明一切”。
工程不仅开创了我国农村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先例,抓住了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主导因子,也为美丽中国增绿添彩作出了卓越贡献,使全国有林地面积、森林总蓄积量分别增长超过15.4%和10%;退耕地林木成林后,林分蓄积量将达13亿立方米,能固定二氧化碳近10亿吨,可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作出卓越贡献,彰显着我国负责任的大国风范。国际社会看到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重大成就,给出了符合逻辑的判断。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在调查报告中称,“中国的退耕还林工程如果能继续推进,将成为世界其他国家可借鉴的典范”;日本《经济学人》刊载文章称,“退耕还林是中国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推荐阅读:
四川绵阳:退耕还林 进入延长补助期 [分页]
从“输血”到“造血”,民生阳光普照贫困地区
山谷的“披绿”和大地的“修复”告诉人们:退耕还林在创造出无与伦比的生态价值的同时,对民生的改善、文明的进步也有着不同凡响的作用。在红色革命根据地延安,吴起县的农民张伟直言,“退耕还林1亩地补助160元钱,这对生活在城市的人算不了什么,也许只是一顿饭的钱,可对我们来说,那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干上整整一年,甚至比一年的辛劳所收获的还要多”。
这一点仅有的补助,对生活在生态脆弱区的农民到底意味着什么?
它是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5年退耕还林补助占退耕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近10%,西部省区的比重更高一些,其中有401个退耕县高于20%。
它是启动兴林致富的“原始资本金”!
内蒙古赤峰市三家村曾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荒山秃岭道道沟,洪水成灾到村头”,90%的坡耕地使农民陷于产量低下、没有出路、孩子上不起学的艰难困境中。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如一缕阳光照亮了他们的前程,如今,村里发展山地大枣3000亩,平均亩产1500公斤、产值超过5000元,大枣栽植户人均收入达1.25万元。亩产值超过当年补助的31倍。
“可能今天他们不会在意当年100多元钱的工程补助了,但10多年前没有那100多元补助,就不可能有‘资本’形成今天这样的发展形势。”周鸿升十分感慨。
它是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催化剂”!
由于林地不像农田那样把人死死地拴在土地上,受惠退耕还林政策的农民改变了故土难离、靠天吃饭的习惯,他们走出了大山,走进了城市,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既增加了收入,又学到了技术,许多人成为懂市场经济的新型农民。同时,他们的下一代开始有钱上学,背起了书包,使文明之根在山区深扎,彻底颠覆了“放羊—赚钱—娶妻—生娃—放羊”的恶性循环。
“大约每退3亩坡耕地可转移1个劳动力。”四川对丘陵地区的调查显示,2006年全省退耕农户中有400万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劳务收入217亿元,占退耕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3%。
更重要的是,退耕还林是实打实的发展红利。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推进了全国1.24亿农村人口解决温饱问题的速度,尤其近4年,退耕户年人均收入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周鸿升说,尤其在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退耕还林工程被当地政府称为“维稳”工程,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新一届政府为我们实现中国梦勾勒出了美好图景,逐梦之路最终要统一于老百姓的历史语境中,人民幸福不仅要提升富裕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更要关注贫困山区、贫困沙区的生活改善,只有这些地区的民生大幅改善了,中国梦才会真正实现。而14年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实践告诉我们,退耕还林是改善民生最重要的手段和最有效的途径。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11个省(区、市)先后呼吁启动退耕还林新一轮工程建设的热盼。
有梦想就有希望,有信念就有力量
中国的稳步发展,需要良好的环境;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历史不止一次证明,中国人想要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美起来,就需要攻坚克难,更需要把生态的“短板”补长。
中国目前的“短板”是什么?
生态!以及因生态脆弱导致的脆弱民生!14年退耕还林的伟大实践已解决了我国1.39亿亩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地对生态和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但盘点祖国山河,未啃完的“硬骨头”还有很多。目前,我国25度以上的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超过8000万亩,其中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6.7%的坡耕地,产生的水土流失量却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量的28%,尤其在坡耕地集中的三峡库区高达73%。
显而易见,脆弱的生态已经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拦路虎”,绝不能让它再拖中国发展的后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腿、生态文明建设的后腿。周鸿升分析说,如果国家继续推进新一轮退耕地造林,每年治理1000万亩25度以上的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那么,到2020年,这8000万亩就可以全部治理完毕。届时,美丽中国的“生态支撑”才会更加坚实。
从另一个层面看,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倍增”目标,难点在农村、在山区。这又表明,退耕还林工程必将在这些地区“挑起大梁”,对改善民生、实现中国梦有着非凡的意义。继续推进退耕地造林、启动退耕还林新一轮工程建设,正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伟大举措,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组成部分。
“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成为退耕还林工程吹响新号角的新契机、成为全面完成退耕还林工程的新的动力源泉。由此,我们深信,退耕还林工程必将进入一个继续推进、生机勃勃的新纪元。
推荐阅读: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