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4月22日消息:21世纪是绿色的世纪、生态的世纪、环保的世纪。随着我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资源、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人们认识。近年来,省政协坚持以科学发展为先导,以促进绿色发展为使命,尽政协之责,强助推之力,始终关注绿色发展的实践,积极调研发展的现状,全力助推我省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站在“十二五”发展起跑线上,如何抓住机遇,引领生态产业发展走向高端?如何实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目标?面对这个亟待求解的全新课题,五年来,省政协积极谋划,顺势而为,整合各方力量,从助推深化绿色发展理念、构筑绿色产业体系、健全保障体制机制等多个方面入手,为青海绿色发展献计出力。
省政协先后围绕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青海湖流域生态治理、柴达木循环经济区建设、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祁连山流域生态保护、柴达木盆地荒漠化治理等重大课题协商,通过全国政协和党派中央推动,取得实效。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各方共识
为着力构建点线结合、蓄势突破的绿色发展新机制,省政协组织委员通过视察调研和提案督办等方式,凝聚加快绿色发展合力。青海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还是高寒生物物种的资源库,是全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生态保护和建设,是省政协始终关注的重点,多年来组织了一系列调研视察,对三江源、青海湖等重大生态工程的立项、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为生态大省、资源富省、经济穷省,青海在未来五年乃至今后该如何处理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省政协提出,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不仅能确立青海的生态地位,而且能更好地促进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编制“十二五”规划,必须紧紧依托青海的特点和优势,根据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高举“生态立省”大旗,做好以生态建设促发展这篇大文章。要通过“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不断凸显青海生态屏障对国家乃至世界的重大意义和作用,进一步确立青海独一无二的重要生态地位。委员们建议,在规划实施好三江源、青海湖生态工程的同时,全力争取落实祁连山水源涵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柴达木生态保护等重大工程,使三江源头、环湖四周、祁连山麓、湟水两岸、柴达木盆地的生态保护和治理都得到全面推进,努力构建“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要通过“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实施,努力争取并落实生态补偿机制,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立中国三江源生态保护发展基金,发行三江源生态保护公益彩票。要充分发挥青海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独特优势,科学核实二氧化碳年度吸附和排放水平,积极推动青海与国内发达地区和国外主要工业国进行碳汇交易,将青海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以绿色发展促进科学发展成为坚定理念
委员们通过调研深切感受到,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青海省经济连续高速增长带动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以往的发展方式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剧,发展格局中的不协调性、不平衡性使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凸显。青海站在了经济加速发展、产业加快转型的新的历史起点上。
保护生态,是青海发展道路上的首要责任;走绿色发展之路,是青海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委员们提出,要通过编制、实施“十二五”规划,使绿色产业成为青海发展的引擎。建立绿色产业体系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这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委员们认为,经过60年的开发与建设,青海已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个阶段是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是经济结构加速调整阶段,也是全省产业体系全面完善阶段。近几年工业经济发展的趋势表明,新能源、新材料已经成为全省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
青海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优势十分突出。在资源上,太阳能资源属全国第二高值区,年接受的太阳能折合标煤1623亿吨;风能储量占全国风能储量的9.4%,年风能资源理论值折合标煤7800万吨;水电资源理论输出蕴藏量2160多万千瓦,是我国水电能源的富矿带;锂资源储量占全国总量的83%。大量风能、太阳能资源分布在戈壁荒地,土地供应及出让价格优势明显。在产业上,水电资源开发技术和产业相对成熟,适合青海省风能特点的风力发电设备研制取得突破,光伏产业基础良好。
委员们建议,“十二五”期间,要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快构建硅产品、电池组件、光伏发电一体的光伏产业链,加快发展以电子和新型合金、化工、建材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力争用五年时间,形成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新格局。
针对完善绿色发展保障的问题,委员们提出,要建立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相协调的绿色产业体系和绿色发展道路,积极争取国家建立绿色GDP评价体系,将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资源消耗等因素纳入GDP评价体系,充分发挥青海生态优势,引导经济逐步由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向生态型经济转变。
以政协优势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义不容辞之责
立足新起点,2012年5月,省十二次党代会紧扣“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新生活”这个主题,从青海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和功能作用出发,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战略部署,并明确提出保护环境资源、建设生态家园,是青海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重要责任、重大贡献,是幸福美好新生活的内在要求。这是我们对省情认识质的提升,更是对未来发展更高层次上的谋划,符合党和国家对青海的殷切期望,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发展大势和全省人民期盼的准确把握,凸显了青海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和特殊作用。
对于省政协来说,要发挥政协的独特优势,肩负起义不容辞的责任,立足我省实际,认真履行政协职能,积极在我省生态立省、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绿色发展的内容、方法、手段、制度和规范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实践。正如省政协主席仁青加在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报告中指出,要立足于维护和构筑国家生态屏障,在围绕优化空间开发格局、扩大绿色产业规模、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发展低碳经济、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重大问题上开展研究论证、建言献策,努力协助省委、省政府在建设美丽中国大美青海上发挥助推作用。
2013年4月初,省政协组织召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达成了学习十八大、 “两会”精神,继续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识。与会人员一致认为,青海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只能主打生态牌。青海的优势在生态,青海的发展出路在生态,要用生态来解决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要做足生态文章,打好生态牌,勇于肩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同时,要跳出青海看青海,站在全国乃至世界的高度看待青海的生态文明建设,把青海的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国家战略框架中,这才是破解我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实质性推动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保证青海与全国同步迈入小康的关键。
委员们一致认为,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区进程中,政协要切实发挥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作用,当好推进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的“稳定器”,为建设生态文明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要通过政协专题议政、调查研究等有效形式,主动与党政部门沟通协调,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的积极性、创造性,就我省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展开认真协商,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和视察,为党政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要通过全国政协、党派中央推动,把青海创建生态文明先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献计可持续发展,喜看青海绿意浓!省政协将继续关注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加快推进“两新”、“三区”建设中,有力助推我省生态和谐,实现更大发展。
推荐阅读: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