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4月22日消息:日前,由华夏出版社出版的《江西的生态足迹》(上、下卷)在北京正式出版发行。这部60余万字的纪实性报告文学作品,全景式再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江西全省自然生态的变迁与发展,忠实记录了江西探索和实践绿色崛起的难忘历程。
《江西的生态足迹》以严谨的纪实手法,按照时间的脉络,用文字符号串联起历史的元素。其中,上卷全景式再现了江西自然生态从遭受严重破坏,到此后历经艰辛探索、全面恢复、不断改善,再到全省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发展理念,最终依靠自然生态后发优势,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绿色崛起的“龙头”,实现生态与经济共同腾飞的半个多世纪历程。下卷分别叙写江西在农业、林业、水利及工业等领域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并逐步朝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水利、生态工业、生态城镇及生态旅游产业大省迈进,合力奠定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建设坚实基础的不平凡历程。
“作品以历史时间为经,以重大事件为纬,史料丰富准确,文辞沉稳流畅。”专家学者认为,《江西的生态足迹》这部宏大作品,既是一部读来荡气回肠、令人深思的纪实报告文学作品,又是一幅清晰展现江西生态保护与建设、探索绿色崛起历程的恢弘画卷。
华夏出版社认为:该作品生动呈现出的自然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二者之间衰荣与共、唇齿相依的辩证规律,在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背景下,对全国各地区探索和实践科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据了解,《江西的生态足迹》一书作者雷元江,在好友李甫华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实地勘访的协助下,从2008年起,历时5年多时间,终于完成这部报告文学作品。
“全面了解江西自然生态变迁发展的历史,也就了解了江西探索与实践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不平凡历程。” 雷元江表示,作品的创作宗旨,就在于让人们在对历史的回望与对未来的展望中,倍加珍视江西当今来之不易的青山绿水,珍惜全省人民经过锲而不舍努力取得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成果,凝心聚力,共同开创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
书评:解读一部生态报告文学的深刻启示意义
近两个多月来,一部由华厦 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纪实性报告文学作品《江西的生态足迹》(上、下卷),以其“切触到与当今时代、个人利害攸关的重大主题”,正引起越来越多读者的关注并产生广泛影响。一部反映地方生态变迁发展、再现绿色崛起探索之路的报告文学作品,何以很快引起全国读者的关注,产生超出江西本域的影响力?因此,自翻开《江西的生态足迹》首篇起,这种思考就伴随在我批注式的阅读里。
一
通览《江西的生态足迹》这部纪实性报告文学作品,在60多万字的篇幅里,从宏观层面到微观领域,全景式展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江西自然生态变迁发展的昔日与当今,忠实记录了江西探索和实践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历程。
作品的上卷,再现了江西自然生态从遭受严惩破坏,到此后历经艰辛探索、全面恢复、不断改善,再到全省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发展理念,最终依靠自然生态后发优势,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绿色崛起的“龙头”,努力实践生态与经济共同腾飞的半个多世纪历程。作品的下卷,分别叙写江西在农业、林业、水利、工业及城市建设等领域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并逐步朝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水利、生态工业、生态城镇及生态旅游产业大省迈进,合力奠定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建设坚实基础的不平凡历程。
这部两卷本的《江西的生态足迹》,作者以严谨的纪实手法,按照时空脉络,用文字符号串接起历史的元素。整部作品,从立意谋篇到行文布局,恢弘磅礴,史料丰富准确,文辞沉稳流畅。“既是一部读来荡气回肠、令人深思的纪实报告文学作品,又是一幅清晰展现江西生态保护与建设、探索绿色崛起历程的恢弘画卷。”我注意到,已有专家学者对作品给予了这样的赞誉。
我以为,这评价客观而中肯。然而,《江西的生态足迹》这部报告文学作品,给我感受最为真切的,还是其中所蕴涵的深刻启示意义。
二
《江西的生态足迹》这部史诗性的作品,对江西在自然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二者间锲而不舍探索进程的回顾中,始终遵循着报告文学“忠实记录”和“客观叙写”的体裁特质,即便是表达情感的文辞,亦谨严而理性。
然而,读完此书我却惊叹,作品在展现出跨越时空的历史真实,客观叙写中呈现出的强烈感染力,带给读者的心灵震撼,是直达心灵最深处的。更为重要的是,读者深受感染的同时,始终又伴随着理性的启示和科学的教益。
仅以上卷为例。首篇“创伤难忘”和第二篇“抉择之痛”,犹如历史时空下山河大地镜头的无声组接。然而,遥望历史时空下,江西因生态遭受广度和重度破坏而呈现出的“荒山绵延、沟壑纵横”的场景,全省人民苦寻治山治水之方,却无法阻止生态持续恶化的卓绝悲壮,给人多少冷静反思和深刻启示――生态一旦遭到严重破坏,环境一经被深度污染,生态灾难接踵而来,治理恢复代价巨大。
上卷在“巨变山河”、“绿染赣鄱”、“鄱舞中国”这三大篇章中,忠实而充满激情地记录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历届江西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矢志不渝、历经艰辛,探索山河大治良方,又始终坚持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不平凡历程。阅读中,一种理性的思考和情感的迸发在我内心深处激荡――这又何尝不激起人们对当前正大力建设的“美丽中国”的深情展望与无限畅想。
无视自然生态规律的发展模式,必将引发切肤之痛,作品带给读者的思想认识,可谓“无声胜有声”。珍视生态资源,坚持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并举之路,绿色崛起的美好未来深情可期,作品带给读者的深刻启示,又如此“润物细无声”。
由此,《江西的生态足迹》产生超出江西本域读者的感染力,引起全国各地读者的情感共鸣,激起人们的畅想,也就不难理解了。更为重要的是,心灵深处的觉醒与震撼,往往产生行动的高度自觉。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将时代的主题纳入其深情的叙写中。在当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江西的生态足迹》这部报告文学作品,显然与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期而遇,激起了读者的共鸣。
三
在《江西的生态足迹》“前言”中,作者雷元江先生表明了创作初衷,“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求真存实,旨在经世致用”。显然,作者希望力求“尽可能实现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的兼得”,除了是要著写江西发展历程中难以忘怀的可鉴之史和卓尔不凡的探索外,更为高远的立意,是要在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事关未来的领域,提供一个值得研究与借鉴的江西样本。
正是作者心怀这样的责任使命感,因而,也就决定了《江西的生态足迹》这部报告文学作品作为“策论”的价值所在。
从书中大量的统计数据、史料文献、决策文件等的援引中,便可清晰看到,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务实的态度,在努力切近历史与现实的真实。上卷,真实再现江西自然生态变迁发展的足迹,展现绿色崛起的历程,整体呈现出江西自然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在历史时空下行进的足迹。下卷,从微观领域呈现出江西各个生态子系统与经济社会发展在历史时空下行进的足迹。
统览《江西的生态足迹》这部作品,宏大繁复的题材内容,在作者缜密的谋篇布局中,不但历史脉络清晰,转承阶段流畅,而且上卷与下卷内容互为补充,整体和系统千丝万缕却收放自如。由此,作品呈现出的生态样本,从整体到系统均具有时空和层面的完整性,对于研究借鉴者而言,才具有了“策论”的样本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又由于作者具有在经济岗位与环保领域长期工作的实践与理论基础,因而,在叙写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种种表现下,能深刻揭示和总结出自然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二者之间衰荣与共、唇齿相依的辩证规律,因而,作品在获得“策论”价值的同时,又具有了科学性的提升。
就这一视角而言,在我看来,《江西的生态足迹》既是一部生态报告文学作品,还是一部在生态保护建设、绿色发展探索领域的教科书。
四
由于专业研究领域关系,笔者早在清华大学任教、担任低碳研究中心顾问期间,江西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山江湖”工程,新世纪以来江西在“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发展理念下的一系列探索,“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理念下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大战略的实施等,逐步进入我的视野。
近年来,全球对低碳经济大力发展深度关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并就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明确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令人欣喜的是,江西是全国为数不多、率先在这些方面展开了长久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的省份。在《江西的生态足迹》一书中,对这些探索和成效进行了翔实的记录。毫无疑问,这些内容为全国各地共同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中,可提供一定的研究与借鉴。
科学发展、绿色崛起。2008年初,当经济欠发达的中部省份江西在确立“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发展理念,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重大战略构想时,其胆略非凡、高瞻远瞩的创举与探索,引人瞩目。《江西的生态足迹》(上)第五篇“鄱舞中国”,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构想的提出、整体及专项规划的设计与论证、获批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先行先试的生态经济工程、全面实现生态与经济比翼齐飞的纵深推进这一激情探索、气势磅礴的历程,进行了全方位的忠实展现。
推荐阅读:
[分页]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其本质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目标是立足江西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几年来,纵深推进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在破解“世界经济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实现生态质量不断趋优与经济快速发展的双赢目标中,所取得一系列有目共睹的重大成就,不仅奠定了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建设的坚实基础,而且被誉为”值得全中国甚至全球来品读的江西智慧”。
《江西的生态足迹》这部报告文学作品,完整传达了这一“江西智慧”。在我看来,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背景下,对“江西智慧”以文学为载体的传达,也深刻体现了这部作品作为生态文学的责任与使命感。
注:书评作者(滕运)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能源所副所长、研究员,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中心顾问,长期致力于“绿色金融、低碳经济”研究。
展望江西绿色崛起的美好未来
2月中下旬以来,由华夏出版社出版的《江西的生态足迹》(上、下卷)陆续在全国各地新华书店上架发行。这部60余万字的纪实性报告文学作品,全景式再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江西的生态发展变迁,忠实记录了江西探索绿色崛起的难忘历程。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这部作品很快在江西及全国各地引起读者热议与关注。
一部关于江西发展的纪实性报告文学作品,产生超出江西地域的关注,耐人寻味。而且,其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主题更值得关注。那么,这部作品创作背景是什么?有着怎样的创作及出版过程?为此,记者专访了本书作者、刚刚参加完全国两会回到南昌的雷元江先生。雷元江称写书的初衷是在历史的回眸中展望江西绿色崛起的美好未来。
为当代江西生态发展著史意义重大
记者:《江西的生态足迹》(上、下卷)这部纪实性报告文学作品,您从酝酿构思到创作完成,前后花费了整整5年时间。5年前是什么原因促使您产生了创作这部作品的想法?
雷元江:这部作品从酝酿、构思到完成创作的5年时间,恰好是我在省环保厅工作的5年。2007年6月,我从南昌市到省环保厅工作。无论是工作的专业领域还是地域广泛度,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为尽快熟悉全省的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我开始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内心逐渐产生了极大震撼。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江西,如何既加快发展,使全省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又切实保护好、建设好、发展好青山绿水,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是历届省委、省政府深入思考、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这其中,围绕生态保护与建设,又是这一重大课题中的核心主题之一。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的发展历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曾经滞后,一定程度上是受制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开始出现令人欣喜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当今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进位赶超、备受瞩目之势,关键在于拥有并智慧地运用了绿色生态这一最大的优势、最大的财富、最大的潜力、最大的品牌,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生态经济之路。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于是,我开始产生了创作记录江西生态变迁发展、探索绿色崛起完整历程作品的想法。
记者:在重大题材纪实性报告文学作品的创作内因中,更多的被人们认为是“源于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感,让您在工作之余用5年时间来完成这部作品?
雷元江:创作这部作品,旨在忠实记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带领江西人民矢志不渝、历经艰辛,在生态保护与建设过程中的足迹,完整再现江西在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不平凡历程。
全面了解江西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的历史,也就了解了江西探索与实践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不平凡历程;珍视如今江西的青山绿水,就是珍惜历届省委、省政府率领全省人民经过锲而不舍努力取得的生态成果;呵护如今江西良好的自然生态,就是守望江西人民共同期待的美好未来。
创作这部报告文学作品,就是希望读者心生共鸣——江西当今的青山绿水来之不易,应倍加珍视,在对历史的回望与对未来的展望中,共同开创富裕和谐秀美江西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部特定历史时空下的深刻发展启示录
记者:《江西的生态足迹》这部报告文学作品正式出版发行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已引起江西及全国读者的关注。有专家学者评价,“《江西的生态足迹》既是一部江西的生态发展史,也是一部江西探索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启示录”。您怎样看待这部记录江西绿色发展历程的作品所产生的跨越地区的反响?这是否超出了您自己的原来预期?
雷元江: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自然条件之一。先天的基础性地位,赋予自然生态状况和水平在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自然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是始终贯通于人类社会进程的一个重大发展命题。同时,社会史尤其经济发展史受到生态史的深刻影响,甚至在生态状况发生重大变化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将改写经济史的进程,这已成为不争的史实。
抚今追昔,纵向发展的人类历史,生动展现了自然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唇齿相依、衰荣与共的深刻规律。放眼全球,横向展开的不同地域及各国发展历史,同样呈现出高度一致的共性。
《江西的生态足迹》责任编辑称,作品生动呈现出的自然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二者之间衰荣与共、唇齿相依的辩证规律,在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背景下,对全国各地区探索和实践科学发展,具有普遍而现实的启示意义。有关人士在读完上下两卷《江西的生态足迹》后认为,这部60余万字的报告文学作品中,呼应现实与记录历史,在对历史时空的回望与审视中,纷繁万物间的关联与规律清晰可鉴。
文学与史料价值兼得的报告文学作品
记者:《江西的生态足迹》虽为全景再现半个多世纪江西生态变迁发展、忠实记录江西探索绿色崛起难忘历程的报告文学作品,然而其启示意义已远突破一般地方史的局囿,使得一部地方生态发展史引起了全国各地读者的关注,这既十分鲜见而又具有必然性。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在《江西的生态足迹》里,您如何实现文学价值与史料价值的兼得?
雷元江:报告文学,无疑是最适宜再现历史真实的文学载体。
但在实现真实性与文学性的统一上,就是报告文学创作中的一大难点,把握不好,则易落入“逐鹿者不顾兔”的窠臼。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兼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先生认为,报告文学创作要求脚要踩在现场,真人真事经得住当事人、历史和时间的考验。
正如我在《江西的生态足迹》“前言”所述,半个多世纪时光更迭,江西山河的容颜殊迁、沧桑巨变,印证在蓝天大地与青山绿水之间。忠实记录江西的生态足迹,需查询的资料卷帙浩繁,要勘踏的实地千山万水,欲寻访的见证者甚多,资料收集与实地走访工作量巨大。为此,2008年初,在确定创作这部作品后,我邀请好友李甫华同志协助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实地走访等工作。《江西的生态足迹》这部作品能按照构思顺利创作完成,与他大量而坚实的资料查询、实地走访调研的协助密不可分。
在具体创作中,我始终要求以文字符号串接起历史的元素,力求叙述客观沉稳、忠于史实,以期作品尽可能实现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的兼得。
推荐阅读:
(来源: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