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4月23日消息:康县阳坝镇刘家坝村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木之中。近年来,陇南市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目前,全市建成生态文明新农村884个。陇南,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贫困人口覆盖面广,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我省14个市州中一直排在靠后位置。
然而,近年来,陇南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公益林建设、生态修复和自然保护区建设五大林业生态工程和林业特色产业开发,绘就了“山绿、水清、人富”的新蓝图。
目前,陇南市森林面积达1631.23万亩,森林覆盖率39.95%,林木绿化率55.86%,居全省首位,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倍。去年,全市以核桃、花椒、油橄榄为主的特色经济林面积达到645万亩,其中,花椒面积、产量、产值居全国第一;油橄榄产量、产值居全国第一;核桃面积、产量、产值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
咬定青山不放松
4月,走进陇南,从米仓山之巅到白龙江之滨,看到的是蓝天碧水、苍茫林海,听到的是鸟鸣啾啾、流水潺潺,一种自然、和谐之美让人陶醉。这是陇南市历届领导班子带领全市干部群众“咬定青山不放松”,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之后,大自然给予陇南的馈赠。
陇南自然条件独特,既有山高沟深、立地条件差、人均耕地少、自然条件严酷的一面,又有光热水资源丰富、海拔低的一面。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陇南加快科学发展的客观条件和现实依据,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用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的话说:“陇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条件在甘肃省独一无二,陇南要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就要作山水文章,打生态牌,这是陇南的优势所在,出路所在。”走进武都区白龙江沿岸的汉王、两水、外纳等乡镇的半山坡上,到处可见绿油油的油橄榄树,谁能想到,10多年前,这些地方都是光秃秃的荒山。在汉王镇佛堂沟的一个油橄榄园里,随风摇曳的橄榄枝下,祥宇油橄榄公司经理李惠正在浇水。“你看,橄榄树长得多好呀!绿化了这里的荒山不说,还成了咱武都人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李惠告诉记者,佛堂沟以前是一条泥石流频发的山谷,山谷两边的山体荒芜而破碎,当地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十里的佛堂,一辈子不走不想。”1998年,区上号召大家在荒山上种植油橄榄,李惠家承包了1200多亩荒山,如今,四季常青的橄榄园成了佛堂沟的独特风景,每年产橄榄果15吨以上。
陇南市林业局局长任建荣告诉记者,近年来,陇南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仅“十一五”期间,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面积79.2万亩,其中完成退耕地造林31万亩,荒山造林44.7万亩,封山育林3.5万亩,迅速扩大了林地面积,有力促进了林业后续产业的蓬勃发展。稳步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十一五”期间,完成封山育林86.38万亩,完成人工模拟飞播造林10.74万亩,工程区新增管护点230个,落实管护人员845人,工程围栏570公里,生物围栏313公里。通过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使森林资源得到休养生息,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同时,全面落实公益林工程管护,全力开展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完成林业灾后恢复重建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基础设施、种苗基地建设、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项目86个。全市各类保护区面积达到849万亩,占到国土面积的20.31%。通过有效保护,全市高等野生植物达到2600种,其中以中国鸽子树、红豆杉为主的重点保护植物有50多种,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世界珍稀物种数量稳步增长。
推荐阅读:
特色林果富农家
春日的陇南满眼皆绿,在康县、成县、两当等核桃主产区,沟沟峁峁、路边地边、房前院后,随处可见大片核桃林;在文县、康县、武都三个产茶区,碧绿的茶园把色彩斑斓的山林,点染得分外美丽;站在全市花椒主产区之一的武都区马街镇下南山上,从山顶往下望去,只见花椒树一行一行,绿莹莹,齐整整,把昔日光秃秃的大山点缀得煞是好看;而白龙江沿岸四季常青的橄榄树随风摇曳,像是告诉人们又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谁能想到,30多年前,在同样的这片土地上,广大群众靠种传统的农作物为生,连基本的温饱都没法解决,农民人均纯收入长期位列全省14个市州之末。近年来,陇南市把生态建设与经济林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经济林为主的特色产业,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我们这里都是陡坡地,种特色林果的收入是种粮食的五六倍。”武都区马街镇姜家山村党支部书记姜合合将种粮食和种花椒做了一个对比:以前种粮食,年景好时,一亩地能收500多公斤玉米,除去籽种、化肥、农药等本钱,只有五六百元收入;现在退耕还林种花椒,一亩地每年收入近3000元。
如今,陇南市有80多万群众靠特色林果产业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全市涌现出了武都马街镇姜家山、成县陈院镇大垭村、徽县嘉陵镇田河等特色产业专业村120多个。为拉长产业链条,提高特色资源的附加值,目前,市上已建成成县华龙恒业公司核桃加工厂、武都祥宇油橄榄开发公司、礼县长城果汁厂、文县御泽春茶叶加工厂等20多家特色产业加工及储藏、保鲜、运销龙头企业。
目前,全市以核桃、花椒、油橄榄经济林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累计总面积达到645万亩,特色林果产业总产值达26亿元,康县获得“中国核桃之乡”称号,武都获得“中国花椒之乡”“中国油橄榄之乡”称号,初步形成了以特色林果产业为主体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新格局。
通过发展特色林果产业,陇南把农业特产转化成为快速崛起的“亮点”,通过发展特色林果产业,把青山绿水变成了百姓的“绿色银行” ,陇南大地实现了山绿人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局面。
持续增加的森林植被,为陇南旅游奠定了基础,“春天百花齐放,夏天绿树成荫,秋天层林尽染,冬天松柏常青”成为陇南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市上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打造了宕昌官鹅沟、康县阳坝、成县西狭等以自然风光为品牌的4A景区4个,陇南被评为“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去年,全市接待游客49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亿元,旅游综合收入对全市GDP的贡献率达到10.35%。
科学管理是保障
林区再大、植被再好,如果得不到科学管理和依法管护,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就会打折。近年来,陇南市把坚持依法治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使林业建设步入了依法治理的法制化轨道。相继建立健全以林政执法和森林公安为主体的林业法制体系,组建了专职护林员队伍。狠抓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全面贯彻林业法律法规,有序推进林业综合执法工作,使乱征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非法经营运输木材及林产品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目前,全市建成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点14个,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0.56%以下;成立了12个森林防火指挥部及办公室,组建了陇南森林武警支队及3个大队,初步建成森林防火微波通信网络。全市组建了森林公安局和11个分局及20个派出所。
为进一步扩大林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市上成立了经济林研究院,下设核桃、花椒、油橄榄3个研究所,同时,努力提升县区一级技术站、科技中心服务功能,巩固基层乡镇林业站职能,使全市乡镇林业站达到124个。积极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组建各类产业协会73个,新发展会员1960名,有效拓展了技术服务网络,先后与美国、希腊、以色列等国家开展了国际合作交流,邀请核桃、油橄榄等方面的专家前来讲学,开展互访和技术交流。引进经济林新品种243个,其中三大林果主导产业优良品种35个,推广栽植1.8万亩,推广先进实用技术32项。特别在核桃产业上,通过国内外核桃专家的共同审定,选育出了符合陇南市实际的核桃主栽品种18个,为全市核桃品种化栽培打下了基础。
为提高群众保护林业资源的积极性,激发基层林业建设活力,陇南市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11年10月,全市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应改林地面积1132.09万亩,勘界确权率100%,承包到户率95.9%。目前,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围绕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等内容全面推开,今后5年,将完成林业管护制度、林业支持发展制度、金融服务林业制度、林木采伐管理制度、集体林权流转制度和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为重点的任务,真正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楚、经营主体到位、责任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有序、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
通过坚持不懈抓生态建设,陇南这颗镶嵌在陇原大地上的绿宝石,正以它特有的光彩,散射出迷人的魅力。
推荐阅读:
(来源: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