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5月13日消息:海珠区政协委员、海珠区博物馆馆长
万亩果园,再到之后的海珠湖、海珠湿地公园,从保护到改造、开发都一直备受社会的关注。作为海珠区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成员,我知道区政协、人大及各个民主党派十分重视万亩果园、湿地公园等的建设,多次组织视察调研,提出不少建议和意见。
正是因为有了全社会的这种助推,才有了万亩果林逐步得到保护得到改善,逐步从老化,失收的果林慢慢过渡到湖泊、湿地、树林的综合体。未来广州的“南肺”该走向何方,是大家都关心的问题。
政府进行保护、改造,是宏观的,是“面”,专家看到果树品种、状况;村民看到果树减少、市民感到湿地公园的舒适,都是“点”。我个人觉得,要做到“点”“面”兼顾,平衡各方利益和意见,就需要政府从以下两点统筹兼顾:
政府决策需要听取各方面意见
无论是万亩果园也好,海珠湖也好,湿地公园也好;无论是做果园还是公园,无论是保护还是改造,最基本的还是要看做这件事情的根本结果是否有利于这个区域的生态,这个区域的群众,包括附近果农和普通市民乃至游客能否得到利益和好处,这种利益和好处有多大,能否有持续性?这都是需要政府必须明确向社会告知的东西,也是今后工作的最终目标。群众、果农、专家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个基本点,而不仅仅着眼于一树一石的暂时得失。
现在各级政府都提倡重大决策问政于民的制度,那在万亩果园乃至湿地公园这个问题上,就需要政府问政于社会,问政于网络。将近、中、远期的整个万亩果林规划向社会咨询,广泛听取专家、市民、民主党派等各个方面的意见。
改造规划应有数据支撑
只要规划能明明白白告诉大家,保护区里,各个区域如何改造,改造之后会带来什么效益,之前需要如何改造,投入多少,多久能见成效等等,并且需要一些数据的支撑和对比说明。在综合采纳各方面的意见后,再逐步推进实施。我相信阳光的问政施政,也必然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加上媒体及各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不断监督、提点、批评,万亩果园的明天是美好的。
希望:有候鸟树林湿地花卉水生植物
我不赞同一成不变的所谓“保护”,也不赞同太过人工化、景点化的改造。我希望看到一个能符合生态发展的,能为广大群众带来蓝天绿水的综合地域景观。
在我想象中,这里应该是外围有观光休闲观察候鸟的游览区,有科普学习及湿地科研的科普园区,还有内圈的候鸟栖息核心保护区等功能性区域,集合树林、湿地等综合性地形,发挥调节区域小气候,净化周边水资源的作用。
这里不仅有果林,还应该有湿地特有的红树林,观赏性花卉、乔木,水中还有芦苇、荷花及净化水质的水生植物等等各种植物,栖息超过上百种鸟类,持续地发挥自然保育、旅游、教育和市民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
推荐阅读:
(来源:新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