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鸿飞:雕塑的“拆与建”紧密相联

2013年05月21日 10:55南方日报

中国园林网5月21日消息:许鸿飞199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接受过正宗的严格的学院派雕塑教育。这一二十年来,他创作过不少纪念性、主题性、“主旋律”的作品。汶川县城入口的《大禹》,红军桥头的《送别》群雕,2008年抗击冰灾的纪实雕塑《九天九夜》,都有着广泛社会影响。他还有数量众多的公共艺术、环境艺术作品置放于广东、湖南等多个城市。毋庸置疑,这是一个有着扎实功夫、有很强主题创作能力的新一代广东雕塑家。

雕塑家许鸿飞的作品个展赴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成为今年春天一件艺坛盛事。在我印象中,广东雕塑家到北京开个展的并不多见。加上许鸿飞现任广州雕塑院院长,策展人罗一平先生则为广东美术馆长,这样一个展览便不可避免要带上某种代表性色彩。

在媒体记者眼中,担任着专业创作机构要职的许鸿飞更多时候是体制内的“号外”分子,是一个为人行事逾次超秩的另类艺术家,甚至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人物。而许鸿飞对此不仅欣然接纳,还进而把自己的艺术取向归结为“强调创作的趣味性”、“捕捉创作的偶然性”,由此,形成了“非主流、非学术、非计划”的三大特征。

这是一个饶有意味的“许鸿飞现象”。许鸿飞敢于放言“广东艺术界太保守”,特立独行的个性和与众不同的处事方式,似乎也很符合人们心目中预设的艺术家形象。我以为,在许鸿飞这些轻松写意的作品中,包含着他认真的思考,包含着超出雕塑乃至关乎当今艺术发展的普泛性意义。以搞笑的方式诠释他一系列搞笑作品,可能只是一种善意的误读。

说到新中国五六十年来的雕塑,广东雕塑是分量很重的一章。潘鹤、关伟显、梁明诚、唐大禧、黎明等人的名字为人熟知。《艰苦岁月》、《五羊雕像》、《欧阳海之歌》、《广州解放纪念碑》、《彭大将军》、《崛起》等作品已成为与新中国历程相连的经典之作。而从许鸿飞“快乐的胖女人”系列作品中,普通观众不难看到与以往广东雕塑的反差,专业人士更一望而知其中的离经叛道趋向。而这,才是他之争议性的根本所在。

平心而论,许鸿飞有着尊重前辈、崇拜传统的一面。他一方面认为广州雕塑圈子过于保守,同时又强调“我非常尊重雕塑界的前辈们”。他还感叹“我们的老祖先太伟大了!商周青铜器、秦始皇兵马俑、汉代陶俑、霍去病墓、四大石窟的佛雕……这些雕塑作品都是中华瑰宝,但是百余年来它们几乎都被雕塑家们忽视了,好像雕塑真是西方的舶来品似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大家都在模仿法国、意大利等国的经典,都在比技术而不是比艺术。一个真正虔诚对待艺术的雕塑家,应当勇于探索,敢于“跨界”,材料、形式都可以创新,目标是创作出时代气息浓郁,情感真实而不造作,个人特色鲜明,有自己风格的作品。许鸿飞天性里很不安分的一面,在他的言谈中袒裎无遗。

回想起来,肥女人之类的戏谑式作品,从他走出校门不久就开始了。只是一直无人赏识,他自己也懵懵懂懂找不着北。直到十三四年前,黄永玉先生在广州看到了许鸿飞的肥女人雕塑,眼睛一亮,毫不犹豫鼓励他:“你要继续跳出学院派雕塑的框框,沿着"肥女人系列"不断尝试。”这一句话,让他备受鼓舞,让他铆足了继续走下去的劲头。

自2007年肥女人雕塑在香港艺术中心展出受人关注开始,许鸿飞这一系列作品陆续推出100多件,在国内外获得了越来越强的反响。在许鸿飞这里, “肥”更符合雕塑的体积和空间感,肥女人更有生命的活力,有天性的豁达和生活的快乐。在他一系列的《肥女人》雕塑作品中,呈现了种种风格轻松幽默,形象活泼憨厚,个性鲜活真实,充满生活情趣的艺术造型。《肥女人》系列表现出作者与普通观众平等交流,融洽无间的创作取向。在和观众轻松快乐的相遇,在人们的会心一笑中,“肥”却升华为意料之外的美。

这一颠覆性创作构思,获得了广泛认同,许鸿飞由是声名鹊起。

透过“许鸿飞现象”,我们发现了若干发人深思的话题。在这里,策展人罗一平先生近期在广东推广的一个创意“拆”与“建”,恰好可借用来阐释许鸿飞之于广东雕塑的意义。

其一,价值重构。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个根本性的嬗变。价值多元化,物质主义盛行,消费文化泛滥与都市化进程连在一起,文化艺术这时也发生了前所未见的巨变。雕塑艺术惯见的宏大叙事、理想化、英雄化、仪式化、崇高感被消解了,说教意味的创作越来越没有市场。有一段时期,雕塑家日子很不好过。正如许鸿飞对记者所说,“雕塑由于局限于宏大叙事,只做纪念碑式的、象征性的东西,很少做小的架上雕塑,缺乏生活趣味,缺乏亲和力,和人有距离,现实感不强,所以很难被接受。”

回归观众,这已成为一二十年来艺术创作的一个基本走向。许鸿飞的创作取向,正体现了雕塑艺术价值重构的大趋势。

其二,功能回归。许鸿飞的敏锐和聪明,在于他看到了过往雕塑艺术的症结所在,也找到了符合自己个性的突破途径。他的作品不以深邃、晦涩的哲理意识去“忽悠”观众,在形式手法上很关注普通人的感官和精神感受,大俗也是大雅,艺术在于满足普通人生活化的诉求,这是功能的回归。

其三,内涵置换。“肥女人”系列雕塑均以普通民众为主角,均有生活化、娱乐化、夸张化几种特征。通俗化的内容、亲民性的视角,有效消解了以往雕塑常见的崇高感、距离感和宣教特征。在此同时,他的作品被注入一种世俗化的新内涵:丰满肥胖的女人体,其实是丰腴、丰盛和精神快乐满足的符号。符合时代发展社会转型的新内涵,才能引起观众的精神同构,才会有同声相应。因此,许鸿飞是与时俱进者。

其四,材料拓展。2012年6月,许鸿飞在广州举行翡翠雕塑作品展,展示了30件以名贵翡翠材质制作的艺术品。他说,第一件翡翠雕塑很费劲,两个月才弄出来。而最后的效果则让许鸿飞大感意外翡翠材质恰恰还原了胖女人的珠圆玉润,丰乳肥臀充盈着温润的光泽,材质成了雕塑语言的一部分,他的风格特色获得进一步彰显。而在展出现场,许鸿飞更听取建议引入了“车模”理念,光艳照人的“艺术品模特”与《肥福》、《肥二代》、《四喜》等让人开心的“翡女人”一同展示。许鸿飞以“翡翠雕塑第一人”再度成为媒体热点。

作为一个思维活跃的雕塑家,许鸿飞总是让人惊奇。他追求每次的创作都有特点,能超越以前。显然,“拆”与“建”的命题,不仅在广东当今雕塑界展开,也在他自己的艺术行程上不断出现。而且,许鸿飞的“拆”其实是与“建”紧密相连,同步而行的。“拆”不是情绪化的一时冲动,更不是不负责任的简单化破坏。真正的“拆”必定基于深入的、理性的思考,这是一种有深度的解构。这样的“解构”还意味着、包含着“重建”,它体现了艺术拓展和推进的法则。

(梁江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中国美术院副院长、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推荐阅读:

南京:五二〇广场纪念雕塑落成 吴为山参加落成典礼

合肥:中国最大罍雕塑落户罍街(图)

杨绪松:打造雕塑产业集聚平台

深圳:顶尖大师献上雕塑盛宴 助建文化创意新城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