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5月24日消息: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又一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深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加快陕西生态美建设的重点任务,陕西省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把“生态美”作为全面建设西部强省的重要内容,符合生态文明建设内在要求,顺应了全省人民期待过上天蓝、地绿、水清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合理调整基本农田,适当减少西安城区、陕北能源开发区等重点开发区域的基本农田,增加汉江平原、关中平原、渭北台塬、陕北黄土丘陵区的农田面积。优化生态建设空间,将全省划分为长城沿线防风固沙区、陕北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区、关中平原基本农田保护区、秦巴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区等综合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区,形成“北治、南育、中扩展”的发展布局。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重点保障中心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控制一般村建设用地,形成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技术,推动农村废弃物再利用,发展低消耗、高效益的生态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
推进节能降耗和减排治污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能源化工、有色金属等重化工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升级步伐,发展低能耗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发展。加快实施渭河、汉江、丹江和延河等污染治理,全力推进重点镇和汉丹江流域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和运行,同步建设中水回用设施。抓好城市大气联防联控工程,开展细颗粒物监测与治理。加强城市扬尘污染控制,严控餐饮服务业油烟排放。扩大城市禁煤区、限煤区范围,提高工业、交通以及民用天然气使用率。
加快水利建设和水土流失防治
加快骨干水源工程建设,缓解关中和陕北水资源短缺。大力实施中小河流整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治理。推广喷灌滴灌农业节水、工业水节约与循环利用、工业与生活废水处理以及污水、雨洪资源化利用等综合节水技术。推进淤地坝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加强水土流失治理。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重点工程建设,构建黄土高原、秦巴山区、渭北台地和长城沿线、渭河两岸、汉丹江两岸绿色长廊生态屏障。关中地区推进城市森林化、城镇园林化、村庄林荫化、渠路林带化、农田林网化、河流湿地生态景观化;陕北风沙区和黄土高原区,扩大林草植被面积;陕南地区开展森林培育和森林经营抚育,增强森林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
认真贯彻《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切实保护好秦巴和黄桥林区等生态功能区。加大黄河湿地、汉丹江湿地和榆林红碱淖保护力度,遏制湿地面积下滑趋势。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促进濒危珍稀动植物的种群数量持续增长。
推进造林绿化和林业富民
抓住退耕还林不放松,坚持封山禁牧不动摇,在积极争取国家退耕还林任务的同时,省上以奖代补支持县区自主安排退耕还林任务。优化林分结构,增加经济林比重,突出发展苹果、猕猴桃、红枣、核桃、板栗等特色经济林和木本油料,加快发展种苗花卉产业,建设林木种苗及园艺花卉产业基地。积极发展食用菌、富硒茶、中药材等富有地方特色的种养殖基地,打造具有陕西特色的森林绿色食品、保健品和医药品牌。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行户分拣、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措施,每个县至少建设一个垃圾处理中心。实施农村沼气、有机肥加工、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农业清洁生产,推广应用培肥、绿肥种植和土壤改良技术,降低农村面源污染。实行土壤重金属污染定位监测,开展农产品产地安全等级划分,建立预警机制,实行分级管理,消除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开展宜居村镇建设综合技术集成示范,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县和示范村镇。
创新生态建设体制机制
落实资源税改革政策,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严格的林地保护制度。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落实政府生态建设的主导责任,加大生态建设财政投入力度,鼓励企业和社会多元化投资。按照建设生态美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编制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建立和完善生态美评价标准、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加强群众、舆论监督,形成人人关注生态、人人爱护生态的道德氛围。
推荐阅读:
(来源:陕西传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