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又是延安先试先行?—延安的退耕还林探索与实践

2013年05月28日 10:10中国绿色时报

中国园林网5月28日消息:“假如能人均拥有2.5亩或者3亩基本口粮田,有谁还会在那些投入大、产出小的陡坡耕地上做文章?”   

站在延安市志丹县双河乡麻子沟村的山地上,志丹县退耕办主任刘景治这样说。  

他的脚下,是一排排新栽植的树苗,在黄土高原倔强而又顽强地泛着绿意。  

就在不久之前,陕西省延安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的意见》,决定自2013年起,逐步将全市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总面积为224万亩。  

4年后,延安所有山地将实现陡坡全绿化,林草全覆盖。  

延安还提出,坚持以退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并继续实施全国首创的治沟造地工程,解决退耕后农民的基本口粮田问题。  

延安市副市长杨霄说:“生态建设不能就生态抓生态,而应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结合,统筹兼顾,相互促进。”  

这标志着,延安新一轮的退耕还林,已经从单纯的生态治理,发展成为兼顾生态、经济、社会多重效益的综合治理。  

这一点,恰恰是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由1.0时代步入2.0时代需要并正在作出的改变。  

先试先行,螃蟹啥滋味?  

坐落在吴起县的退耕还林纪念馆有一行红字很醒目:退耕还林从延安走向全国。  

1999年8月6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延安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十六字方针,要求延安人民“变兄妹开荒为兄妹种树”,实施退耕还林,建设美好家园。  

此后13年,这场绿色革命影响延安。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红色圣地,因退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1999年-2012年,延安累计完成国家计划内退耕还林面积910.06万亩。截至2012年底,延安林草植被覆盖度达67.7%,较之2000年提高21.7个百分点;水土综合治理程度达到68%,比退耕前高出43个百分点。一些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等综合治理措施实施较好的区域,基本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  

再不是那水土流失面积2.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77.8%,每年为黄河“贡献”高达约1/6入河泥沙量的延安。  

也再不是那逢冬春季节就沙尘暴频发、数日不止的延安。  

以退耕还林工程为主体,延安先后启动了全国退耕还林试验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等,全面推进生态延安建设。  

如今,许多初来乍到的游客,看到绿树环绕的延安,总会忍不住发问:哪里是黄土高原?  

延安人说,这里就是啊。  

语气平淡,却又总流露着些许自豪。  

这螃蟹,好味道!延安人感触最深。  

13年来,延安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一任接着一任干,全市每年对退耕工作开展一次综合考核,对复垦50亩以上县(区)严格追究党政一把手的领导责任。  

永葆这来之不易的绿色,是对子孙万代的庄严承诺。  

来自国家林业局的退耕还林阶段性验收显示,延安13县(区)的林木合格率和保存率均超过99%,两项指标居全国之首。  

这一次,延安更是拿出壮士扼腕的胆魄,自筹资金30亿元,在全国率先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  

还上的林,如何保得住?  

退耕还林,农民享受到国家政策补助,一致叫好,充满干劲儿。  

但是,数年过去,物价上涨,补助标准却一成不变。  

刚被调动起来的积极性打了折,农民也难免会有怨言。  

怎么办?如何保住已经实施退耕还林的山地?  

延安适时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从根本上促进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实现致富增收,以看得见、摸得到的真金白银打消农民的复垦念头。  

在此基础上,延安市的农村经济逐步向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转变——   

在宝塔区天河流域试验示范区,当地坚持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和基本农田建设、治沟造地、产业开发、能源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多措并举,稳步推进;  

志丹县将农民增收问题谋划在退耕之初,科学合理规划每个农户的用地空间,能建经济林园的建果园,多设计经济生态兼用树种,并紧紧抓住苹果北扩战略,新建山地苹果园18.4万亩;  

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吴起县,在开展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还大力建设新型民居,把居住偏僻、交通不便、条件落后的农户逐步搬迁到有水、有田、有路的地方居住,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居住环境,推进生态自然修复和保护;  

……   

最终受益的是当地百姓。  

统计显示,退耕后,经济林果、棚栽、舍饲养殖成为延安的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全市有120多万农民致富增收。  

截至2012年底,延安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97.0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55元,分别较退耕前的1999年增长4.3倍和5.5倍。   

坡上的地,如何退得下?  

刘景治上述关于农民基本口粮田的表述并非个案。  

事实上,在黄土高原以及情况相似的其他地区,人口多耕地少,对基本口粮田的需求,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民退耕的积极性。  

延安的做法是:开源——提高现有耕地的产出能力,并向黄土高原的沟道要地。  

为此,延安坚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与基本农田建设结合,累计新建、改造基本农田141万亩。同时,大力开展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和试验示范,努力提高粮食单产。  

这样,在退耕地还林500多万亩的情况下,延安仍保持了粮食总产的基本稳定。  

从2010年起,延安又开始在有条件的县(区)试点治沟造地,即治理沟道建成基本农田,用于农民的日常农业生产。  

2020年之前,全市治沟造地的目标是100万亩。这在全国是首创。  

陕北有句老话,“宁种一亩沟,不种十亩坡”。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说:陕北增产的潜力在沟道。  

锁定这一需求,延安将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重点转移到治沟造地上来。  

目前,仅在宝塔区,延安就已经完成沟道治理53条,造地3.3万亩。  

在宝塔区的石家河,农民在新整理出的土地上耕种。据专家介绍,这样1亩沟坝地的粮食产量,约相当于5至7亩坡耕地产量。而坡耕地由于土地不平整,不能机械化耕作,所需劳力比沟坝地更多。  

山上退耕还林,山下治沟造地,以此,延安多地形成蓄泄完善的防洪体系、灌排结合的农田保障体系、林草相间的坡面防护体系,实现了“整治沟坝地、增加口粮田、稳住坡耕地、荒坡变青山”的治理目标。

推荐阅读:

四川:会东县退耕还林富民增绿 累计造林75000亩

陕西:退耕还林造秀美山川 建绿色丰碑

宁夏做好退耕还林阶段验收准备

内蒙古:科左中旗退耕还林为百姓谋福祉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