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文明理论支撑美丽中国

2013年05月09日 10:02光明日报

中国园林网5月9日消息:讲述人:刘湘溶  

职业: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者、湖南师范大学校长  

前些时候,我们学校成立了生态文明研究院。有人说大喜事,怎么连个鞭炮都没放。2008年,校庆70周年,有校友愿意出资几十万元搞焰火晚会,我没同意,建议将钱捐给贫困学生。遇喜事放鞭炮是传统,现在,我们认识到放鞭炮不仅有安全隐患,更会带来环境污染。知道不好,为何不改进?  

理论应为这类问题作答!20多年来,我一直在探索。今天,我欣慰自己的研究,能够为“美丽中国梦”提供理论支撑,这是学者价值的体现。  

人与环境的关系,怎么处理?

上世纪80年代,我研究生毕业回到湖南师范大学任教。正值著名伦理学家唐凯麟举旗组建伦理学学科队伍,他邀我加盟,并十分信任地将生态伦理学这个新的学术领域交给我。  

生态保护应该是科技、法制与伦理三管齐下,缺一不可。为什么要保护生态,需要在伦理学上提供依据。  

当时图书馆这方面资料少,研究起步艰难。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回想起两件小事。一次,我遇到来中国旅游的日本学生团,我问对中国印象如何?他们告诉我:“中国好大好大!杭州西湖好美好美!环境好脏好脏!”短短三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先富起来的同时,环境也开始脏起来,为什么会这样?而我在珞珈山下的武汉大学求学期间,校方为改善学生住宿条件,提出在一个山头上新建宿舍。有学生提出宁可住得差一点,也不希望砍掉一棵树!砍树凸显人与环境的相处问题,怎么处理?理论上最佳的答案是什么?这么一联想,我立马兴奋起来,迷上了生态伦理学这个选题。  

1990年,我以“生态伦理学”为题,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申报时,我没把握。申报目录中没有这一项;之前没有这种课题申报成功过;我自己原来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成果,都跟课题申报没有关联。没想到这次竟然申报成功。这说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眼光也是超前的。有幸成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一个生态伦理学课题的承担者,我备受鼓舞。《生态伦理学》书稿完成后,我找到出版社联系出版。编辑问:这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我答:是关于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学问。编辑不解。  

书稿因此较长时间处于“待审”状态。这件事没有打击到我,相反,觉得生态伦理的研究势在必行。在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上,我们的选择需要提升。我们常以功利眼光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非功利往往才是最大的功利。  

最终,书稿出版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开拓者罗国杰先生认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是在极为严峻的生态环境下进行的,保护生态,加强人与自然关系中的道德建设,十分重要。《生态伦理学》的出版提出了一个生态伦理学的体系框架,是我国生态伦理学研究的可喜成果。  

必由之路,怎么走?  

1994年,我的《生态意识论——现代文明的反省与展望》出版了。环境伦理学创建人余谋昌评价它“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生态意识的专著”。在书中,我认为人类的生态意识应该具有强调整体、关注未来、追求和谐三大特征,并从生产、生育、消费方面提出如何贯彻生态意识的见解,比如在消费上,要提倡适度消费。  

人,应该成为自然的朋友,与自然和谐共存。以此为理论基点,1996年,我主持了原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生态文明研究”,1999年出版了《生态文明论》。著名科技哲学家朱亚宗认为作为大陆第一本关于生态文明研究的著作,将“生态”概念从一般科学概念与环保概念提升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是人类文明研究的一个突破。  

2003年,我和朱翔教授等撰写了专著《生态文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所谓必由之路,就是除此无他之路。有数据表明,我国GDP以每年8%—12%的速度增长,环境损失却占当年GDP的8%—13%。在GDP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之时,我们一些污染物的排放量也高居前列。唯GDP马首是瞻是不可持续的。生态文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很高兴地看到,我们的认识与党和政府的认识是一致的。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我和团队成员中标了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我们的研究认为生态文明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和谐状态”,“和谐”构成了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并认为应该在思维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科学技术、城乡建设、消费方式、人格等层面,落实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最终以80万字的著作形式结题。付梓之际,党的十八大召开了。十八大报告用一个独立篇章论及生态文明。落实十八大精神要做的事情很多。我主编的一套关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丛书正在撰写,美丽中国评价指标体系的调研也已展开。  

生态文明,谁有责?

理论不是用来束之高阁的。理论要能说服人,才能变成人的自觉行为,产生力量。生态保护人人有责,为什么呢?因为生态破坏人人难辞其咎,难逃其害,加上生态保护人人可为,所以才人人有责。  

生态文明的研究者,理应是生态文明的传播者。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有个馆藏丰富的动植物标本馆,成立以来,已经接待了十多万人次的参观。我自己也承担了相关课程的教学和专题讲座,主持并完成了“以‘多学科交叉与开放性’行为教学为特征的环境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我校每年毕业学生有8000人以上,其中相当一部分从事教师职业。倘若我们的毕业生都具有生态文明素养,他们今后在岗位上就能够释放出一种类似微博的“指数传播效应”。  

生态文明的研究者,还理应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我从2000年4月担任学校校长以来,一直重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建设。学校有个岳王亭景区,湖光山色,鸟语花香,自然与人文历史融为一体,是学校投资修建的,被师生评为校园八景之首。改造以前堆满了建筑废料,破败不堪。现在,它已成为学校开展环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我们还大力推行用电改革。开始阻力大,我们坚持了下来。一算账,好家伙,学校一年可节约数百万元的开支。2012年学校被财政部、住建部批准为全国高校节能监管平台建设示范单位。改革节约了开支,还达到了管理育人的目的。(记者唐湘岳、通讯员纪富贵采访整理)

推荐阅读:

江西:吉安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湖南新田通道植树20万株 公路将成绿色风景带

江西:景德镇各地加快推进“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建设

江西永修全面展开“森林城乡 绿色通道”创建

(来源: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