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兰产业阵痛期的“三连问”

2013年05月09日 11:27园林网

中国园林网5月9日消息:“当下,蝴蝶兰种植者不是算自己能赚多少,而是算能撑多久,而且要认真地‘思考’。”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花卉园艺展览会期间,台湾中兴大学生物系统工程研究室教授陈加忠来大陆讲授蝴蝶兰生产技术,面对眼下大陆蝴蝶兰产业一时产能过剩的现状,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要在自问中客观认识自身能力,重新思考公司定位。  

一问:行情症结在哪?

阵痛期,每一家蝴蝶兰经营企业都需要客观看待形势。“大陆蝴蝶兰产业目前不是行情下滑,而是直线下降,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是产品供大于求。”陈加忠对形势的判断很直接,“度过‘阵痛期’最快需要3年,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有人会被淘汰,需求市场则会扩大,3年后供需可能达到平衡。”   

台湾、荷兰等都经历过类如当下大陆蝴蝶兰的“阵痛期”。陈加忠以荷兰为例解析:2007年和2008年,不错的销售行情刺激荷兰蝴蝶兰产能迅速扩张,到2009年,当地拍卖市场上蝴蝶兰最低价只拍到2欧元,而当时蝴蝶兰生产成本约3.8欧元,是行业最惨的时候。荷兰花了4年时间来调整,现在当地市场慢慢熬了过来,“消失”了一部分从业者。台湾蝴蝶兰产业则经历了4次危机,每一个调整过程,都会倒下一批花农。  

“既然行业症结在于产品供大于求,那么应对之策不外乎两招:减量和增加需求。”陈加忠表示。这就带来了新的问题———   

二问:减量多少才合理?

控量,对于现阶段的种苗商和成品花生产商,都是最直接的应对策略。多个种苗商表示,成品花生产商按订单提货的不多,约有四五成的订单种苗没能顺利出圃,这显然已对他们今年的组培苗投产计划产生影响。  

陈加忠表示,供过于求的现状主要集中在蝴蝶兰红色大花型品种上,要减量,首当其冲是组培苗减量。但减量的尺度怎么把控?这就需要企业对自身能力有较为客观而清晰的判断。从业者需要自问:“我有把握的市场在哪里,需求有多大?”因为在这个产业调整期,公司需要持续投入,投入的资金来自“有把握的市场”,合理精算这个量,才能让公司得以“维持”,才能解决企业“活下去”这个现实问题。  

一部分种苗企业见内销市场不好做,加码外销市场,例如韩国、日本以及我国香港地区,但陈加忠表示,蝴蝶兰外销的路子也不容乐观。“目前过剩的是红色大花品种,喜欢这一类型的国家有哪些,这是关键问题。据我了解,可能越南市场对红色大花品种的接纳度较高,其他如日、韩还有欧美国家,市场机会都不大。”陈加忠分析。  

对于成品花生产企业,判断“有把握的市场”还得兼顾考虑周年出货的可能性。陈加忠认为,从主要依赖年宵花市场转向周年出花,是行业调整的必然,这就需要从业者正确评估自身周年催花的生产能力和周年销售的出货能力,包括建催花温室的投入、周年催花技术的把握以及日常出货渠道的开拓等多个方面。只有仔细思考企业各个因素的能力,才能对自身的产能有相对合理的把控。  

三问:如何增加消费?

解决现在温室里正生产的蝴蝶兰销售问题是当务之急。从目前大陆蝴蝶兰大苗和中苗的存圃量结合当前消费需求形势看,今年的销售压力不小,有些从业者将大苗花梗减掉,养至明年再销。对于此举,陈加忠表示,明年的压力不会比今年小,届时出货压力不减,反增了成本,作为种植者,除了生产还得想办法卖花。  

很多从业者对于拉动市场消费感到一筹莫展,无从下手。陈加忠举了美国蝴蝶兰销售的一个实例:把蝴蝶兰作为毕业典礼用花,在即将分别之时,送同窗一盆带有联系电话的蝴蝶兰已渐成风气,约有一半的高中和大学毕业生会买。这种习惯怎么养成?最初,销售者跟学校打招呼,直接到学校门口或校园内设立销售点,很快就有地方媒体对此展开报道,其他学校也开始跟进,就这样逐渐打开了一个新的需求市场。同样,台湾当地的大学也都有卖蝴蝶兰,那么大陆市场是否也可以如法炮制?  

另外,台湾蝴蝶兰盆花在清明节、母亲节、婚庆等领域也都有成功引导消费的先例。像有新人在婚礼现场分喜糖的同时也发蝴蝶兰小盆栽,给亲朋以惊喜。把蝴蝶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才让台湾蝴蝶兰从年宵用花变为周年需求。“要让蝴蝶兰成为民生必需品,业界要做两件事:一是做好促销;二是合理定价。”陈加忠总结道。

推荐阅读:

蝴蝶兰:种苗供大于求显颓势 品种优势凸显

红掌:种苗供应平稳 主推小盆径新品

百合:种球进口放缓 价格波幅收窄

月季:自繁苗仍占主导 2013销售艰难

(来源:园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