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6月18日消息:近年来,在财政部、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辽宁省委、省政府坚持“生态立省、产业富民”的发展战略,全省各级财政扶持林下经济发展资金45亿元,初步形成了“政府扶持、信贷支持、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林业投入机制,林下经济发展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强劲态势。截止到2012年底,全省林下经济开发面积已达2150万亩,林业总产值达到1547亿元,5年间增长了近4倍。全省涉林农民发展林下产业人均收入达到3600元,占其年人均总收入的39%,其中,山区县涉林农民的人均涉林年收入达到其纯收入的68.8%。林下经济对县域经济的贡献份额显著提高,对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有5个县(市)已成为省政府“一县一业”林业产业示范县(铁岭县榛子、西丰县鹿业、宽甸县人参、开原市苗木、凌源市花卉),铁岭“中国榛子之都”、本溪“中国森林中药材产业基地”等一批名牌产业迅速崛起,走出一条林地增值、农民增收、生态良好的林下经济发展之路,绿荫下淌出真金白银,成为林农身边实实在在的“钱袋子”。 主要有8个方面做法。
一是设立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发展林下经济。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以各地上年度林下经济增加值增量、林下产业新增规模和项目资金管理情况为依据,采用因素法将资金“切块”分配到各县(市),支持林下经济示范工程。
二是安排林下产业贴息资金,撬动金融资本。2008年以来,统筹中央和省林业贴息2亿元,引导林业贷款资金60亿元投入到林下经济项目建设;此外,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每个重点涉林县至少建设一个高标准、多功能的林权管理服务中心,提供林权抵押贷款、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民联保贷款等业务,解决农民发展林下经济融资难问题。
三是设立“一县一业”奖补资金,培育优势特色林下产业。省财政每年安排“一县一业”以奖代补资金5000万元,对达标示范县奖励500万元。目前,全省已有61个县(市)确定了本地区林下经济一县一业培育方向,10个县(市) 政府将蘑菇、人参、中药材、山野菜等确定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得到省政府奖励。
四是支持龙头企业,带动林下产业发展。省财政从2008年起,对新增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林产品加工企业给予其固定资产投资5%的资金奖励;从2011年开始,加大奖励力度,对新增资产投资额1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项目,给予其固定资产投资额10%的奖励。目前,全省已有林产品加工企业5970家,规模以上企业600多家。2012年,首次评选出60家省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省政府给予了表彰和奖励。在林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形成了一条集种养殖、研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带动了全省林下经济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
五是支持打造品牌,拓展国际国内市场。省财政每年安排名牌林产品奖励资金500万元,对获得中国名牌”“地理标志”“森林认证”“辽宁名牌”等名牌林产品的企业给予20—100万元的奖励。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岫岩蘑菇、本溪中药材、辽阳山野菜、丹东人参、宽甸林蛙等已发展成为享誉全国的名牌产业。铁岭市获得“中国榛子之都”、本溪县获得“中国森林中药材产业示范基地”、岫岩县获得“中国第一蘑菇大县”称号。
六是支持社会化服务体制,引领农民增收致富。省财政统筹中央和各级扶持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对带动型强、示范性强、农民积极参与的合作社优先重点扶持,已得到各级财政补助的林业专业合作社达200多家,获得财政补助5000多万元。目前,全省已拥有林业合作社、家庭合作农场、股份制林场等林业合作经济组织2940个、林业专业协会1004个。
七是打破部门界限,形成合力支持林下经济发展。省财政厅积极协调水利部门将发展林下经济滴灌、喷灌100多万亩纳入扶持项目区,支持资金1亿元;近3年安排农业和林业科技推广资金5000多万元,12项先进适用、高产优质、安全环保的林下种养植和加工技术得到推广;农业部门将发展林下经济购置的农机具纳入财政补贴范畴;畜牧部门将林下发展养鸡、养鸭等纳入畜禽养殖扶持政策;扶贫部门将发展林下经济与产业扶贫开发有机结合。
八是实施林业生态补偿政策,激励地方政府保护生态、发展林业产业积极性。2007年,省财政启动实施东部生态重点区域财力补偿政策,每年安排林业生态补偿财力转移支付资金1.93亿元,支持林业生态建设、发展林下经济。此外,省财政会同林业厅等部门建立绩效评价等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资金和项目管理的主观能动性。 (辽宁省林业厅)
推荐阅读:
(来源:林业要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