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6月18日消息: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有着许多独特而精微的东西。那么,究竟有哪些是西方文化中所未有而又是中华文明所独有的呢?在此,我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玉器。
——费孝通
(一)
与牛国民先生相识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那时他在佳木斯市工艺美术厂工作。他是三江地区第一批公派到福建省福州市专业学习寿山石雕刻的人才之一。他曾先后拜我国著名寿山石雕刻艺术大师林亨云、陈敬祥、陈锡铭三位先生为师,学习寿山石雕刻艺术。学成归来后,他曾任市工艺美术厂负责技术设计的副厂长,为企业发展培养了很多专业雕刻人员。后来他又调到市园林处雕塑室,从事园林雕塑设计工作,为我市园林景观建设和环境艺术设计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直到2003年退休。
欣赏牛国民先生的雕刻艺术,主要可从两个方面品评,一是寿山石雕刻;二是艺术木雕。说到牛国民先生的寿山石雕刻艺术首先需要介绍他师承的几位寿山石雕刻艺术大师。一位是林亨云先生,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寿山石雕刻大师,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顾问,林先生自幼学习木雕,由塑造佛像进而从事木雕、牙雕、寿山石雕的创作研究,在木雕人物和动物方面有较深的造诣。20世纪60年代开始倾心于寿山石雕创作。成绩斐然,他雕刻的熊极富人格化情感,尤其在熊茸毛表现处理上匠心独运,多次在全国各种展览中获奖;其次是高级工艺美术师陈敬祥先生,陈先生擅长动物圆雕,他1956年首创镂空雕作品《求偶鸡》轰动艺坛,所刻的动物生动活泼,充满灵性,风格独特。曾赴日本、新加坡等国表演雕刻技艺,传播中华文化艺术。另一位是资深的寿山石鉴赏专家,从事寿山石雕艺术40余载的高级工艺美术师陈锡铭先生,他早年师承陈子奋、潘主兰两位国画大师,精于篆刻,曾赴日本、新加坡表演篆刻艺术,他继承石雕传统技艺,吸收了徐悲鸿画马的手法,以刻“马”闻名于世,颇有建树。
这三位寿山石雕工艺专家对牛国民步入寿石山雕的艺术殿堂,学习玉雕、木雕技艺钻研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牛先生回忆在福州学习情景,那时的艺雕专家们对于北方来学习的学生们特别热情,没有一点架子,他们平易近人,待人和善诚恳,无私细心的向他们传授寿山石雕及木雕的传统技法,从寿山石和木雕的选材、用料、品象、种类,到如何鉴别和欣赏,从刀工技巧、到传统工艺及如何进行现代创新,均耐心真诚地传授其技艺和经验,使牛国民这个当时仅有20多岁的青年人,刚刚步入雕刻艺术的门槛,就以高起点的水准进入了创作阶段,真正使他领悟了寿山石雕刻艺术创作的真谛,更使他进一步认识到了传统玉雕艺术的博大精深,精妙绝伦。
(二)
绵绵久远的中华文化传统中,玉是一个恒久的文化意象。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的先民就筛选出了具有温润莹泽、缜密坚韧和实用功能的“石之美者”作为重要的装饰品和祭祀用品。8000年前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玉斧,7000年前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玉饰、玉佩,5000年前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龙、玉兽,良诸文化出土的玉琮、玉璧、玉钺,都是中国早期玉文化的代表。中国文字记载的历史有5000年,而玉文化的历史比文字记载至少早了3000年,可谓“古国玉史启文明”。中国的玉雕技艺高超,玉雕作品美伦美奂,素有“东方艺术”的美誉。玉雕技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传承与演变,无不与当时文化、宗教、审美、经济发展进程息息相关,以玉雕工艺为载体的中国玉文化是举世无双的艺术瑰宝。玉中蕴涵了中国人的理想、心性、气质和想象。林林总总的玉器展示了东方古国独特的文化符号与艺术境界。
《海底世界》是牛国民先生创作的寿山石玉雕代表作品,在温润的浅绿色寿山石玉中,翻卷的海浪腾空而起,珊瑚和游鱼陪衬于底部,中间雕刻家巧妙地利用了中间部位的乳白色玉石材质,以写意的手法塑造了一对美人鱼形象,创造了一个人与大海、人与自然合谐美妙的情境。
另一件寿山石芙蓉冻玉雕《松风人物》,牛先生充分利用了寿山石红芙蓉冻石,灿然凝重、雍容华贵的特点和巧色,塑造了多个栩栩如生的古典人物行走于山间峰岭之中,一轮红日当头,在松风绿树的映衬下,峰峦高耸,村舍雅居于崇山峻岭之上,使人观之赏玩之余,悠然惬意好不快活自在。玉石的质地、形态、自然的色颜,极大的启发了雕刻家的灵性和潜质。
更值得一说的是他1978年在北京镌刻的一枚绿色寿山石《腾龙》印纽雕件,这件寿山石料虽然形态不大,但材质细腻、温润度极高,白中透着葱翠的绿色,材质极其晶莹剔透。当时牛先生是被全国工艺美展抽借到北京美术馆,在展览会为国内外的观赏者作服务工作。一天,在工作之余他正在美术馆潜心雕刻这枚玉件,一位戴眼镜的老先生,看到他在雕琢这个玉石,辗转反侧在其左右观看不肯离去,特别欣赏他的雕工,同时也很喜欢这个玉石的材质,最后老先生提出要用自己的画作与他交换,牛先生也特别喜欢这枚印料的质地,更珍视自己为了雕好这件玉石所下的功夫,同时也不认识这位老先生是哪里的画家,所以就婉言谢绝了。后来才知道,这位老先生是江苏画院金陵画派的著名山水画家宋文治先生。同在一块工作的多位同事都为他惋惜,失去了一个获得山水画艺术大师作品的好机会。时至今日当提起此事时,牛先生仍没感到后悔,他觉得宋文治先生的确是位大师级画家,他能够欣赏自己雕刻的作品,喜欢这方寿山石,一是大艺术家有高超的眼力,懂得鉴赏寿山石,同时也是对自己雕刻作品的一个肯定和认同,现在想来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指出:“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3000多年以来,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画家和诗人们的灵感。”中国人爱玉的情结,不仅仅是由于玉石的细腻温润、玉色外观的色泽美丽以及玉石性能的硬韧兼宜的诸多优良特性,而且渗透在语言、文字乃至心目中独特的美学价值。它的美凝结了国人自古以来的精神向往,从对玉的珍爱之情结,传达了中华民族对世间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之说,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赋于人的道德品质,作为“君子”应具有德行加以崇尚歌颂,成为了我国玉器久盛不衰的精神支柱,成为了玉文化丰富的思想与精神内涵。
推荐阅读:
[分页]
(三)
作为东北地域的雕刻家,牛国民先生的木雕艺术堪称匠心独运,成绩卓著。他的木雕作品,学习汲取了多种艺术营养和特点,作品刻划细致、精微、层次简约分明,无论是圆雕或浅浮雕,表现形式均注重天然、古朴、凝重、洗练的风格追求,努力以雕刻艺术的表现去营造出自己的艺术感想和精神家园。
我国的木雕艺术种类繁多,遍布大江南北,最著名的有:浙江东阳木雕、广东的金漆木雕、温州黄杨木雕、福建龙眼木雕、人称“四大木雕”。其中的福建龙眼木雕,以刀法细腻,注重神韵,风格淳朴,造型简练,概括古朴典雅而著称。
欣赏牛先生近几年来创作的多件木雕佳构,其中有一件用非洲黑檀材质雕刻的作品《老伴》印象极深。这是由两根高一米多,直径达20多公分的非洲黑檀雕刻的艺术精品。他将非洲黑木的实木部分与表皮以巧妙的利用,黑色木质特点雕刻人物面部,以表皮浅色表现衣纹。黑色实木质地坚韧天然,适于各种用刀技巧的细微精妙的发挥和刻划,而表皮木质的所呈现的虬根疤节,姿态万状,机理变化奇异,适合大刀阔斧抽象、慨括的意境表现。两个人物塑造的鲜活、生动、巧妙、传神。老汉造型长须飘洒,手捧仙桃,神情祥和,态然自若;老妪手扶木杖,昂首远瞩凝视前方,面部褶皱刻划的细微温润,两个人物雕刻的古仆、大方,彰显稳重、典雅的气度,眉宇间呈现安祥、豁达、包容、古朴、自然的神情。
如果说上述木雕作品是牛先生人物木雕创作的精品,那么另一对榆木木雕笔筒,可谓是化朽木为神奇的木雕艺术作品精典范例。
这对笔筒选材是别人遗弃的腐朽榆木。他将腐蚀的榆木内心掏空,以实木的棕褐色为地,用木质浅色的外皮巧色来造型刻画,把将要成为炉中烧柴的朽木巧妙利用,点化成金,精雕细琢成就了一对精典的文房用具,同时还在笔筒镌刻了自己所赋诗句二首,诗云:
草绿忙植树,落叶治木狂,本是炉中物,点化入书房。
窗外鹅毛雪,室内翠竹青,六旬神驰雾,草芳伴鹿鸣。
品评诗句,观赏木雕艺术作品,让人感叹作者的创作灵气和对认识自然的精神状态,更令人赞叹作者对木雕艺术的独道见解和深厚的表现功力。诗中所表述作者的感悟和心灵的倾述,使人们对雕刻艺术的精湛奇巧构思,细微凝练的技巧表现出了更加直观和鲜活的佐证。 如今牛先生虽已退休,在家中享受着天伦之乐,但他从未停歇自己对雕刻艺术的思索,他应坚持着自己的艺术追寻和探求,无论是园林浮雕,还是亭院的圆雕,无论是上乘的玉雕,还是普通的木雕,他都以敬畏之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以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创作,以精湛的雕刻艺术技法,去展现雕刻艺术的神韵,努力去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
牛国民简历
牛国民,号常乐渔者,1953年生于吉林公主岭。现为工艺美术师,长期从事园林艺术雕塑创作,擅长寿山石雕刻、艺术木雕、书法篆刻。
1972年在佳木斯市工艺美术厂工作,曾任负责雕刻技术副厂长,并被公派赴福建省福州拜中国著名寿山石雕刻师林亨云、陈敬祥、陈锡铭为师,学习雕刻艺术。
1981年调入佳木斯市园林处雕塑室,任园林处规划建设科科长等职,2003年退休。
曾参与了佳木斯市水源山公园山门匾额撰写设计,并为宝泉岭高级中学设计施工了主题雕塑。创作的寿山石雕刻代表作《海底世界》和篆刻作品曾被收入作品集。
推荐阅读:
(来源:佳木斯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