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6月19日消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前夕,记者就广西石漠化状况、存在的困难和未来的治理措施等问题专访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厅长陈秋华。
记者:广西地处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问题大体是个什么情况?
陈秋华:石漠化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被称为“地球之癌”,成为我国极其严重的生态问题。我区石漠化地区主要分布在百色、河池、崇左、柳州和桂林一带,涉及10个市、77个县(市、区)、1000多万人口,表现出“两多两贫”的特点:石漠化面积多、覆盖人口多;县域经济贫困、群众生活贫穷。可以说,石漠化地区是我区贫困人口最集中、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攻坚难度最大的地区。
石漠化的主要根源是植被覆盖度低,水土流失严重。因此,要从根本上治理石漠化,造林绿化、恢复植被是首要措施。近几年来,我区林业部门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抓住林草植被恢复这一关键,全面推进石漠化地区植树造林,累计投入各种林业项目资金140多亿元,完成造林60多万公顷,管护公益林300多万公顷,使全区岩溶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从2005年的52.4%提高到2011年的60.4%,有效地改善了石山区的生态环境。去年6月14日,国家林业局公布全国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与2005年第一次石漠化监测相比,全国石漠化土地减少96万公顷,净减7.4%。其中广西石漠化减少45.3万公顷,净减19%,占全国减少总面积的47%,是8个石漠化省(区)中石漠化面积减少最多的省(区)。广西石漠化趋势已得到有效遏制,许多过去无森林覆盖的石漠化土地变成了有森林植被覆盖的潜在石漠化土地,石山区森林植被大幅增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目前,全区石漠化土地生态状况改善面积89万公顷,是继续退化面积18.1万公顷的4.9倍,治理速度大于破坏速度,实现石山区生态环境稳步向好。
记者:在石漠化治理取得一定成效的状况下,广西的石漠化防治工作目前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
陈秋华:我区石漠化治理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石漠化面积仍居全国第三位,而且呈现出“治理加快、总体改善、局部加剧”的特点。岩溶地区森林植被整体质量比较差,灌木林多、乔木林少,防护林多、经济林少。在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首先,石漠化治理任务依然艰巨。全区石漠化土地量多面广,特别是还有大量的石山坡耕地在耕作,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难度大。加上石漠化地区的基础条件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还相当尖锐。按照现有的投入水平和治理速度,治理任务仍相当艰巨,石漠化治理成果巩固困难较大。现在,各地都十分迫切地希望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治理标准。
其次,石漠化治理补助标准偏低。国家从2008年开始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治理内容包括林业、农业、水利、畜牧等相关措施,其中造林绿化、恢复植被是主要措施。但目前国家安排的治理资金总量少,每平方公里仅补助20万元左右,每年每个县600-800万元左右,标准偏低,总量偏少,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加上石漠化地区的各级财力不强,对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投入严重不足。
第三,治理成果的巩固面临挑战。当前我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为个人和集体所有的公益林每年每亩补助10元,国有公益林每年每亩补助5元。而目前商品林地的年租金普遍已经达到30-50元/亩,森林生态补偿标准明显偏低,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管护石山公益林的积极性,石漠化治理成果巩固面临严峻挑战。这也是一些地方石漠化出现“整体改善、局部恶化”的主要原因。
记者:下一步,广西林业部门在石漠化综合治理方面还将采取哪些举措?
陈秋华:石漠化治理是今后我区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林业部门作为造林绿化和生态建设的主管部门,在石漠化治理中担负着重任。下一步,我区石漠化治理将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以植树造林为重点,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结合,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并举,林、农、牧、沼气统筹,山、水、田、林、路整合,大力种植珍贵树种和经济林木,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恢复和重建岩溶地区的生态系统,促进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具体来说,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林业主管部门将认真履行职责,继续将石漠化综合治理作为林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完成植被恢复项目建设任务。
二是努力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协调力度,确保植被恢复项目投资占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项目投资的50%以上,加快森林植被恢复。继续将退耕还林、珠江防护林、森林抚育补贴、自然保护区建设、农村能源、“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任务向石漠化地区倾斜,加大投入力度。在充分发挥国家补助资金引导作用的同时,利用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各种主体参与石漠化综合治理,形成多元化投入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格局。
三是大力种植经济树种。牢固树立“石山也是宝贵资源”的理念,将石山作为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阵地。坚持适地适树原则,通过科学选择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优的树种造林,确保在改善生态的同时,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调动群众参与石漠化治理的积极性。在加快荒山荒地造林绿化的同时,深入实施公益林提质增效工程,在石山灌木林和疏林地中补种经济价值较高的珍贵树种,增加石山植被丰富度,调整优化树种结构,提高石山森林整体质量。
四是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充分利用石山区特有的自然条件和林地资源,引导和扶持石山区群众因地制宜发展林禽、林牧、林药、林菌、林草等林下经济,提高林地的产出率,促进农民增收,夯实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经济基础。在石漠化地区大力发展核桃和珍贵树种产业,并在林下种桑养蚕、套种玉米、花生等农作物。重点发展林果、林桑、林药等模式,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化运作方式,努力构建企业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千家万户共同参与的发展格局,实现长中短有机结合、林农牧复合经营,在大石山区也走出一条“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生态发展新路子,推动林业生态扶贫。
五是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对已经达到有林地或灌木林地的潜在石漠化地块,要继续采取必要的封禁措施进行长期管护,使石山植被从灌木型向乔木型演替,形成生物多样性更丰富、生态系统更稳定的森林植被。同时,严格控制对石山林木的采伐利用,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采滥挖、毁林开垦、非法采石等破坏石山植被行为,加强护林防火工作,确保石山森林安全。
六是大力发展农村能源。在石漠化地区建设集中供气式沼气池或半埋式沼气池,采用玻璃钢沼气池等新技术,加强后续服务和旧池改造,进一步提高沼气使用率。继续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减少薪柴消耗,保护石山森林植被。
七是提高治理科技含量。继续整合科研力量,加强石山造林树种选择、树种搭配、治理模式、造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探索科学的治理技术和模式,力争取得重大突破。在石山区大力推广容器苗、生根粉、保水剂、地膜覆盖等实用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同时,针对石山地区特点,大力开展造林技术、治理模式、经营模式、林下经济等试验示范,建立具有一定规模和效益的示范点,形成科学的治理技术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推荐阅读:
(来源:广西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