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6月4日消息:近年来,“生态”、“环保”、“低碳”等词汇已经融入到我们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面上看是词汇的创新和增加,实质上是反映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在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青海,近10年来,省委、省政府把握全球发展趋势,站在全局高度确定了生态立省战略,并全面实施一系列生态工程,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如今,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普通民众,对保护生态环境和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认知,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放眼70多万平方公里的高原大地,昆仑山上那皑皑的白雪、三江源头广袤的湿地和草原、祁连山下苍翠的松柏、青海湖上浩淼的烟波、湟水谷地肥沃的农田……江山如此壮美,世人为之震撼、为之动容,更有无数有识之士也在10多年前透过眼前的美景,看到了高原生态体系的脆弱,看到了自然和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忧虑之中,保护高原生态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随之,一系列由政府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在全省展开。
2003年以来,投资75亿元的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顺利推进、捷报频传。通过全省上下各级党委、政府及广大干部群众近10年的共同努力,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局部改善,水源涵养能力整体提高,草地退化趋势逐步遏制,森林生态功能增强,水土保持能力提升,生物多样性增加,项目区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三江源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绿色是青海生态的基调和主色,也是各族群众孜孜追求的梦想。几十年来,通过全面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祁连山、青海湖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等一系列工程,2012年底,青海省的森林覆盖率已由4.4%提高到5.23%,全省主要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到30%。森林覆盖率的提高和城乡绿地的增加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近几年来,全省降雨量明显增加,河水流量加大,青海湖面积连续五年增加。同时,年蒸发量减少,水土流失得到控制,自然灾害减少,全省气候明显变好,全年风沙天数减少,空气质量不断得到改善,人居环境也更加宜人,实现了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新跨越。
进入21世纪,当工业文明缓步来到青海高原,其爆发出的能量前所未有,曾经贫穷落后的青海猛然间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亮点之一。
资金缺乏,技术落后,没关系,偌大的世界,偌大的中国,发达地区资金雄厚的企业家们都在寻找商机,无数身怀绝技的科技人员也在等待召唤。连续10多年开展了各种招商引资活动,青海迎来了五湖四海的企业家和投资商,资金和人才汇集到这片曾经被人漠视的土地上,一场改变青海旧貌的大规模工业化革命已经拉开帷幕。
基础工业落后、交通运输不便,资金匮乏、人才奇缺、市场狭小,是什么吸引了世人的瞩目和如此众多企业?答案其实很简单,除了青海人急切思变的愿望和热情周到的服务,最具磁石效应的当属高原大地上随处可见的巨大宝藏。矿产、水、阳光甚至空气,这都是后工业时代不可或缺的珍稀资源。
回顾青海几十年来经济发展的历程,坦率地说,起初并没有完全顾忌到工农业生产会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更没考虑到许多矿产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最初开展招商引资时,也因求成心切而盲目引进了一些技术落后、高耗能超排放的企业和项目。欣喜的是,我们及时发现了问题,全面开展了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更新等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从近年来的“青洽会”上可以看出,招商引资的“门槛”已经提高,技术落后、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被拒之门外。
我们没有跟上工业文明发展的最好阶段,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青海和其它发达地区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并努力超前。
要金山银山,更要碧水青山!我们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一定要保护好“中华水塔”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定要建设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家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生态支撑。这是省委、省政府在处理发展与保护关系上明确的指导思想,也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通俗诠释,全省各族人民也由此而坚信,生态文明建设将“圆”青海人一个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绿色梦想。
推荐阅读:
(来源: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