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池州追寻森林梦想 演绎绿色传奇

2013年06月07日 09:11池州日报焦玉海

中国园林网6月7日消息:“池城的最大特色,可以用两个字概括:绿色。开窗见绿,抬头见绿,处处是绿,绿色覆盖着池州城……”见到记者,73岁的武昌和高声朗读为宣传“创森”新写作的《人在池城走恍若画中游》,脸上掩饰不住骄傲和自豪。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我们池城人的一件大事、好事,市民们都盼着。我73岁了,但只要‘创森’需要,我还能再干10年。”武昌和说。武昌和的话代表着众多池州市民的心声,“创森”正在成为池城人热衷谈论、积极参与的事情。这从池城主政者的行程安排也可窥见一二:5月15日,安徽省池州市市长赵馨群带调研组赴六安市调研城市绿化;5月16日,市委书记陈强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创森”工作汇报;5月17日,市政协40多名委员调研“创森”工作。记者在池州采访的短短3天时间,每一天都伴随着市领导对“创森”工作的关注支持。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就像在平静湖面上投下一颗石子,正在牵动着这个皖南绿色之城每一个人的神经。池州,森林覆盖率高达57.44%的魅力之城正向着国家森林城市的梦想全力冲刺。

保护生态 越是自然的越是美丽的

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池州对森林城的向往、对生态的执著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新中国成立以来,池州行政区划三撤三建,但是池州对绿色之城和良好生态的追求从来没有改变。在这里,植树造林、生态建设就是一条主线,贯穿在每一任为政者的始终。

1988年,池州地区重新建制,时任池州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季昆森提出,“不会治山治水,就不会治区”,将池州地区的生态保护、林业工作放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给予高度重视。此后,池州的历任主官一直秉持着这一理念,治山治水治区,小心呵护着池州的满山青翠、一池碧水。

“池州非常美,有河有湖,有山有水,生态环境很好,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也很好。”2010年4月10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池州视察时的由衷赞叹,成为对池州持之以恒坚持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最好肯定。

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过程中,池州市仍然一以贯之地将保护生态、增加绿量放在第一位,并没有刻意追求人造景观、楼台亭榭,更很少有大树进城以及人为营造的精品工程。

在百荷公园,记者看到,杨树、杏树、香樟、凤杨等并不名贵的乡土树种肆意地生长,绿色充斥着公园的每个角落,也装点着市民们的记忆与生活。“你看,这个土坡还是30年前的样子,只是原来的小树苗长高长大了,遮天蔽日。”今年64岁的市自来水厂退休职工梅发良指着公园的一处坡地给记者介绍。梅发良坦言,自己最满意的就是全市的造林绿化工作,每天出门在绿树环绕的城市街道、公园散散步,也成为他风雨无阻的习惯。

石台是池州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县,城在山中,城依林建,高达82%的森林覆盖率让石台一度很纠结:创建森林城市着力点在哪里,先采伐再栽种名贵树种、观赏树种,人为造景?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自然的就是最美的。石台县决定,县城金钱山、马鞍山两座森林公园封禁保护,县城周边山体禁止采伐,原有的森林树木不动一草一木,只在闲置地及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栽植景观树种。如今,走进石台县城,就仿佛走进了一座天然的森林氧吧,自然、清新、无修饰。

目前,池州有林地面积803.6万亩,森林覆盖率57.44%,湿地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6%。依据2009年评估结果,池州森林和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总价值561.35亿元,是当年全市GDP的2.29倍。

以人为本 改善人居环境更添人文底蕴

自古躲在青山深处,池州的人文底蕴却异常丰厚,历史文化传承即便用“灿烂”来形容亦不为过。“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陶渊明、李白、杜牧、苏轼、岳飞、司马光、王安石等都曾驻足池州,留下数千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李白更是三上九华山、五游秋浦河,写下了数十首赞美池州山水的传世诗篇。还有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的贵池傩戏。古老文明和千古诗篇与九华山、牯牛降的绿色,清溪河、秋浦河的绿水遥相辉映,为绿色之城池州增添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推荐阅读:

陕西:洛南县森林覆盖率66.7% 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

海南:琼中森林覆盖率80.67% 将深度开发森林旅游

黑龙江:第十三届国际森林生态旅游节即将开幕

江西:林业厅举办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咨询人员培训班 [分页]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池州希望通过绿量的增加,为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人文特色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自创建伊始,市委、市政府就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彰显特色、主城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着力打造山水环绕、城乡一体、特色鲜明、景观优美,充满生机活力的森林城市。

池州市委书记陈强说,林业是池州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优势。改善人居环境,让市民共享生态建设成果,尤其是要做好林业文章,要在造林绿化和资源保护管理上不断争先进位,要在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上实现奋斗目标。

两年来,池州先后投入16亿元,推进“创森”规划中的200多项重点工程,新增绿化面积600多万平方米,栽植乔灌树木1000多万株,城市绿地面积达到2499万平方米。其中,主城区、县城区、中心集镇和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47.9%,净增2.3个百分点;绿化道路300多公里,人工造林23万多亩,封山育林100多万亩,恢复废弃矿山5处。

平天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规划扩建中的池州市中心位置,面积有两个西湖大,之前一直是周边市民、湖区农民随意堆放丢弃垃圾的地方。垃圾满天飞曾让这颗水上明珠失去了熠熠光辉。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池州市一方面加大平天湖基础绿化,栽植20多万棵水生植物,实施沿湖生态防护工程,建设了梅园、桂园、桃园等。另一方面,以人为本,从方便湖区居民和游人的角度,建设了上百个垃圾集中处理池。如今,钓鱼、散步、休闲,因为“创森”,平天湖一改过去脏、乱、差的局面,成为池州又一张生态名片。

方便市民亲近自然、走进森林,池州“创森”以来,全力打造沿河、沿湖生态景观,先后建成和完善百荷公园北园、齐山—平天湖风景区、主城区湿地森林公园、南湖湿地群岛等景点。“一河秋浦水、十里杏花园、百家香酒肆、千载诗人地”的佳境即将成为现实。

“创森”发展互动 营造良好环境奠定长远基石

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中,安徽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经济总量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让人刮目相看。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我国首个生态经济示范区,池州同样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将目光投向这里的山山水水,是要金山银山,还是绿水青山,对于经济总量一直处于安徽下游的池州而言,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

池州的选择向来是坚定而决绝的:坚持生态第一、生态优先。因为池州人明白,只有保住了绿水青山,才能保住生存的根本,发展的根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就成为这一选择最好的注脚。

60公里路网全部高规格绿化,天天有绿色,月月有花开;高压走廊40米内全部建成苗圃,栽植紫薇、红枫、楠木等绿化树种3.3万棵;自然山体全部保留,50亩以上的水体全部加以保护;成立专门绿化公司,将20平方公里园区范围内的未利用地全部绿化……在外人眼里,国家级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似乎有些特立独行,对于绿色的追求甚于眼前的经济利益。“这还不算,我们园区100家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开展了绿色企业创建活动,争着抢着要‘绿色企业’的牌子。我们认为,造林绿化不仅是往脸上贴金,更是从深层次塑造一个园区的精神内涵,是着眼长远的大事,‘创森’恰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分管基础设施建设的党工委委员赵风云说。

安徽勤上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是池州市2011年引进的高新技术企业。该企业负责人坦言,选择池州看重的正是这一方山水:“因为芯片的加工过程对空气洁净度要求非常苛刻,绿树如茵、环境优美的池州是整个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首选。”

“创森”,体现着主政者的战略眼光,代表着广大市民对良好生态、良好环境的基本诉求,更奠定着一个城市长远发展的基石。“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当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优化产业承接、增加投资吸引力、提升发展平台的重要举措,举全市之力抓紧抓好。”池州市市长赵馨群如是说。

推荐阅读:

陕西:洛南县森林覆盖率66.7% 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

海南:琼中森林覆盖率80.67% 将深度开发森林旅游

黑龙江:第十三届国际森林生态旅游节即将开幕

江西:林业厅举办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咨询人员培训班

(来源:池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