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6月9日消息:昨天(6.8)是我国第八个文化遗产日,本市在三岔河口举办了“大运河”申遗主题活动。随着“大运河”申遗进入倒计时,今年8月,“大运河”天津段还将迎来国际专家的评估考察。
在文化遗产日活动上,7天前分别从南、北运河与海河出发的三支骑行队成功在三岔河口“会师”。
不论大学生,还是白发苍苍的夕阳红骑行队队员,这次“津沽运河行”的骑行之旅都让他们对“大运河”之于天津的文化价值有了更深的了解。来自河北工业大学的大三学生张文娟在做问卷调查时,就常常被当地居民所感动。
我是做问卷调查的,我问岁数大的老大爷们对运河的感情,他们一说起来就是小时候就开始玩水、长大了以后他们在上面洗衣服、做饭,都用里面的水,让我觉得运河给人们带来的东西太多了。
骑行志愿者代表还现场宣读了《天津市民保护大运河倡议书》。
今年2月,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文件已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审核通过,大运河申遗进入倒计时。明年,世界遗产大会将对大运河申遗项目投票表决。天津作为35个联合申遗城市之一,今年8月,将迎来国际专家对运河遗产保护和管理状况的评估考察。
市文物管理中心副主任盛立双介绍说:目前,天津界内运河各段的保存情况并不相同。
北运河尤其是武清区从南蔡到八孔闸一带经过整治的运河环境优美、风景宜人,具备文化遗产的相关要素;但是向南骑行的过程中,比如到北辰区,城镇化的速度很快,而且沿线的村庄密集,沿线两岸都有石质坡道的硬化,跟武清区原真性的状态相区别。0442我了解到静海的大运河有些段都没水了。我感觉,应该理解大运河在各个区县的保存状态。大运河是一个流淌的运河,也是一个使用的运河。随着城镇化建设加速,不可能一直保持原始状态。
盛立双告诉记者,大运河沿线居民对申遗的认知和态度,是大运河申遗项目能否被专家审核通过的重要指标。这次沿途调查的问卷结果增强了他的信心:“问卷设计了十三个问题,涉及武清、北辰、静海、西青,尤其是这些涉农区县,大部分村民知道运河要申遗,而且大部分人认为运河是很重要的文物,希望运河保护好了、治理好、环境好,甚至有的村民想到蓄水通航,搞旅游开发,使他们的生活更美好。”
尽管大运河已经失去了运输通道的实际作用,但是它曾经带来的文明发展和文化传播的仍然有迹可循。而申遗则将大运河未来的保护与开发问题推向前台。
河北工业大学城市规划系大三学生刘明认为:“大运河当年的意义是非常大的,但现在它就是作为一条普通的河流,所以,我觉得这个运河它自己的魅力在下降。现在应该加大开发力度,我们怎么把它的资源合理利用起来,不只是保护,而是给人服务。”
大运河申遗到底能够带来什么?天津文物管理中心副主任盛立双认为:精神和心灵层面的意义大于物质效果:“今年的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文化遗产与全面小康”。运河文化遗产更多的是在于精神层面,对于生活在运河沿线的村民是一种从感情上不可割舍的东西。运河遗产的价值不在于当下的,通过整治盖了一批楼房,引来一些旅游项目,更长远的是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一种文化上的慰藉。如果运河没有了,或者运河很脏,可能慢慢的人会很失落。物质上的东西可能通过人的努力可以达到,但是文化遗产一旦遭到破坏,这种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推荐阅读:
(来源: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区县联盟广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