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7月11日消息:5月,盛开的杜鹃染红了大理马鞍山、马尔山。在紫色、红色、白色、粉色高山杜鹃装扮下的无数花山、花谷,令人如痴如醉。
“来,大块吃肉,大口喝酒!”一大盆冒着热气的羊肉刚上桌,一中年汉子立起壮实的身子,端起一大碗当地彝族朋友家酿的老白干,招呼着大伙,他就是云南绿野公司董事长谢时生。
“我从小就酷爱花卉。从事花卉事业20多年来,我珍惜这里的一花一木,亲近大山,可以忘我。”席间,谢时生给我们讲述了10多年前的事情:1991年,他到3600米的哈巴雪山考察野生花卉,第二天因痛风,腿不能行走,被迫骑马两个半小时下山。事实上,此前他从未沾过马背。“马上坡时,我的上半身稍微立起前倾;下坡时,两脚夹紧马肚,身子稍微后仰,依据地形走势不断重复变换,保持平衡就行了。”骑马一事给谢时生的启示是,干好从未做过的事不难,只要肯思考,就一定能成功。
“我这人对挣多少钱不在意,就爱搞点研究。只要有创新的思维方法,拥有别人没有的技术,就成功大半,钱自然顺你而来。”谢时生说。上世纪90年代,他是云南大理的养兰大户,靠高效的生意积累了创业资本。之后,兰花市场低迷,他快速调整发展方向,转为种植茶花等特色花卉。发展至今,公司总资产达5000余万元,拥有茶花40万株,收集、研发的山茶花品种有1500多个,其中不乏自主选育的优良山茶花品种。
“谢总是怪才。”他的员工评价说,“他思维特别,要求也高。”公司正在建立茶花种质资源圃,道路设计施工,板房等设施和沟渠、水池等水利设施,全是谢时生自行设计,指导工人建设而成。“修路的时候,我在前面走,挖机在后面修。”他说,坐落在苍山脚下的特色花卉资源圃,要以尊重自然的生态群落为原则修建。
在茶花生产中,谢时生研究出“树衣温室移栽技术”,使大树移栽成活率提高了50%。该技术是用无纺布把细松叶、水苔制成钢化杯粗的绳索式导管,从上至下固定于树干上后,再连树干一起包上塑料薄膜。下雨时,绳索能从最顶端收集水分,水分通过绳索从上到下传至树体根部,这样的“土法”能让树体保湿、透气,不影响树木呼吸,还能节水、省工、省时。此外,他最新研究成功的“胶带土球代替营养袋养殖树苗技术”,则一改商品树苗使用营养袋、草绳捆扎土球种植的传统做法,既节省成本,又提高断根树苗成活率,得到业界专家的肯定。
谢时生还讲了一个令他骄傲的事情。三四年前,他在一个寺庙看到一棵倒伏于地的古树,树根几乎被锯完,仅留下少许的土球。心痛之余,他花几千元钱把大树运输到洱海湖畔的基地,采取卧置挽救的办法让大树平躺,主干离地20厘米,树皮当根皮,最大限度保持其水分,再结合大树移栽的技术措施,使得这棵古树起死回生,创造了古树卧植成活的奇迹。
“3年后,你们再来我的基地会有不一样的感觉,10年后,世人会看到一片全新的天地。”对于今后公司的发展,谢时生满怀信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