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7月19日消息:扬州市有一条全长一千多米的东关街,距今已有1200年历史,这里有保存完好的明清风貌民居,有鳞次栉比的“老字号”商铺,有见证过扬州文化盛事的街南书屋。这条千年古街至今仍然散发着蓬勃的生活气息,成为扬州一张重要的城市名片。
“修旧如旧”的东关街5年前开街,自此,这条街上每天游人如织。千年老街迎来了新生。
4月1日,东关街开始实行步行街管理。有关人士认为,这一举措与其说是对市民文明程度的一次考验,不如说是一场古城保护与改造发展两相兼顾的“扬州智慧”的探索。
高起点编制东关街保护规划
每逢佳节,位于江苏扬州5.09平方公里的老城区核心地带的东关街便灯如海、人如潮。仅有1122米长的东关街往往会涌进近10万人次的游客和市民。他们或赏花灯,或品扬州特色小吃,或逛沿街的特色小店,感受着古城扬州节日的热闹气息和文化韵味。
“不到东关街就不算到过扬州”,现在的东关街已美名远播。谁曾料想,5年前,这里还是一条不起眼的杂乱老街。近年,扬州市委、市政府确立了“文化底蕴看古城、现代文明看新区、风景名胜看蜀冈、经济实力看沿江”的城市发展布局后,东关街作为明清古城区的核心区域,成为“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试点工程。
扬州坚持高起点编制东关街保护规划,在老城区控制性详规、老城区12个街坊控制性详规的基础上,委托东南大学等单位先后编制了《东关街“扬州传统风情文化街”概念规划》、《“双东”街区保护与整治引领规划》、《“双东”街区“一点十片”详细规划》等,为东关历史街区保护、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扬州还聘请了刘太格、吴良镛、王景慧、阮仪山等著名专家、学者为顾问,以加强对东关街保护整治工程的指导。
在东关街人居环境提升方面,扬州利用中德“生态城市规划与管理”技术合作项目,与联合国人居署、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就古城保护理念、民居修复方案和资金筹措渠道等方面密切合作。2007年,中德合作的“东关街文化里民居整治”项目,应邀在联合国人居署举办的“城市公共政策联盟论坛”上,向发展中国家作了经验介绍。
保护与整治
2000年以来,扬州累计投入6亿多元,在东关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中重点对一批文化古迹进行保护性修缮,如个园南部住宅、逸圃等19处;对危旧房屋进行分类整治,共整治3000多户;完善基础设施,整修老街巷26条;提升环境质量,增加了绿化、公厕、停车场等设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剪纸等民间工艺。
2004年,为了进一步推进古城保护与利用、改造、复兴工作,扬州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古城保护领导小组及办公室;2006年,又组建了名城建设有限公司,使古城保护工程更易于操作;2007年,成立了扬州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从事名城保护理论研究;2009年,古城办列为市政府的正式管理机构。
有目共睹的是,保护整治后的东关街,掸去了岁月的风尘,恢复了青春的活力,展示了江南商业古街的独特风情,处处闪耀着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魅力,并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中保存最完好的商业古街。
东关街先后被命名为“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条老街的变迁,正用无声的语言向人们讲述破解古城保护、改造与发展这一全球性难题的“扬州智慧”。
“以东关街为代表的扬州古城保护、改造和利用堪称样板,值得更多的城市学习借鉴。”古城保护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如是说。
12字解开古城改造的世界性难题
今年春节期间,旅居美国30年的周敬山回到家乡扬州。他说,东关街怎么逛都不够。石板路不长,沿街的店面中有的射出昏黄的灯光,有的则半开半闭。游人三三两两,不吵,慢慢地走。老街旁的支巷口,有老人坐在板凳上含饴弄孙,重复着千百年来固有的生活方式。
“古城原貌没有变,依然原汁原味。”行走在这条老街,对比珍藏了30年的发黄老照片后,周敬山感慨地说,“要介绍海外的朋友来看一看。”
有人说,古城改造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有的大拆大建,结果人们说它太假,丢失了城市固有的历史文脉与价值;有的固守传统,人们说它太旧太破,不能充分绽放出对现代人的吸引力。而扬州的古城保护和利用浓缩为12个字: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这背后是扬州历届城市管理者敬畏历史,坚决避免“破坏性建设”、“破坏性保护”的持续努力。
扬州建设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们把古城分为4个历史文化街区、12个片区,规划几乎覆盖了每平方米。”一批又一批国际、国内城市建设规划大师云集扬州,给美丽的古城留下了一流的规划理念和智慧。
“不与人家比高楼、比规模、比洋气,而是比特色、比精致、比秀气、比大气、比文气。”扬州对古城的成功保护,源自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发展思路。这种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的“扬州理念”,早已植入扬州人的心中。
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说,全面保护古城已上升为“城市意志”,历届市委、市政府都严守一条“铁律”:设计古城改造,必须广泛倾听各方意见。市人大常委会也敞开大门,邀请市民代表列席旁听,认真讨论通过老城区控制性规划大纲、历史街区控制性详规、民居修缮规划等一整套完整的古城保护规划体系。扬州古城历史格局得以基本完整存留,这在全国110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极少见。
东关街最大的特色是“活”
历史街区除了古旧建筑外,最值得保留的就是数百上千年流传下来的原生态社会结构。为此,扬州人首先做了道“减法”:古城原有十几万居民,为了减轻古城负荷,扬州先后迁出老城居民达7万之众。
扬州接着又做“加法”:为了让6万多原居民留在老城,过上现代的新生活。政府对古城200多条背街小巷逐一整治,铺设供电、通信以及上水、下水管网,老城居民不断改善着生活质量。
坐在铺了光绪年间青砖的小院里,在东关街生活了一辈子的吴德祥很开心,如今终于用上了抽水马桶和通下水道的厨房。“按规划修了化粪池,资金由政府出三成,我掏七成,再也不用倒马桶了!”
“园林多是宅”,曾是老扬州精致生活的历史镜像。这几年,扬州老城冒出30多座私家园林。园主多为普通市民,他们不惜斥巨资在自家院子修小园林,充分展示了老城区里现代扬州人的精致生活。平时,这些私家园林也敞开大门,迎接海内外宾朋。
承担扬州古城民居改造中德合作项目的专家朱隆斌认为,有别于其他城市的古城改造,东关街最大的特色是“活”,“因为它充分保留了居民的生活状态和历史印迹”。
当越来越多的外地游人纷至沓来,如何让游客充分体验扬州古城气息和文化韵味,成为摆在扬州人面前的一道试题。尤其对于双东历史文化街区管理者来说,更是一种压力。
“让出空间给游客,使游客在东关街游得舒心,玩得开心。”东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马俊指出,“将东关街改造为步行街,这只是跨出了第一步。”
推荐阅读:
(来源:园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