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等国防治城市内涝经验

2013年07月22日 09:39法制日報

中国园林网7月22日消息:进入7月以来,我国多地不同程度地出现强降雨,导致内涝 ,多地重演城市“看海”悲剧。一场暴雨导致民众出行困难,暴露了一些城 市在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严重落后。

对不少城市而言,避免城市“看海”,实属不易。因為不少城市规划存在 “先天不足”,再加上地下还有很多煤气、广播、网络等其他管线,大规模 扩充现有排水体系难度很大。在“硬件”难以大动的情况下,无论是政府还 是市民,更应考虑如何加强“软件”建设。

在减少雨水对排水系统的冲击方面,美国、德国等国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在美国 常驻期间,笔者曾採访过一场由乔治梅森大学阿灵顿校区组织的雨水桶拍卖会。提出 “雨水桶”概念,目的在於号召社区居民多使用特制水桶收集雨水。这一方 面可以减少家庭浇花和草坪等方面的用水支出,另一方面可以减少雨水对排水系统的冲 击。

为了收集雨水,笔者所在社区的图书馆等公共建筑,顶部也都安装了雨水收集系统。 近年来,美国人雨水收集利用的意识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通过立法、行政或 财政手段鼓励雨水收集利用。

在德国汉堡等一些城市,致力於在自然环境中涵养水源,以保証尽量少的雨水进入城 市排水管道,从而减轻城市排水管道压力。比如屋顶上面铺设防水材料,其上可以铺土 壤种植被,从而在下雨时起到涵养水源作用,多余雨水导向蓄水池。

国外一些防灾减灾实践显示,决策部门应将气象部门作為重要技术支撑力量,加强气 象预测预报在城市灾害预警工作中的作用,提高信息发布的时效和覆盖面。

笔者曾报道过颶风“桑迪”在美国登陆。“桑迪”来临前,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等机构提前数日不断通过网站、推特、大眾媒体等工具实 时更新颶风路径,向民眾警示风险,令人印象深刻。这也体现了美国气象科技方面的实 力。

完善灾害应急机制,重点是加强风险分析和评估,做到有备无患。决策部门把更多资 源投入到加强防灾减灾的宣传、演练。西方一些国家,在这些方面轻车熟路,现成的经 验也很多。

从制度层面,美国有了专门的防范城市内涝的立法保障。我国尽管也有防洪法,但主 要防外洪,在防城市内涝方面鲜有涉及。因此,应完善相关法律,明确各主体在防范城市 内涝方面的职责。  

  

推荐阅读:

国外治理城市内涝的一些好方法

美国“三位一体”防治城市内涝

(来源:法制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