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7月23日消息:楚雄州武定县不断加强森林保护,大力发展高效林业,2012年,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5.3%,林业生产总值达4.6364亿元,已走出了一条兴林富民现代林业之路。
10年间森林覆盖率提高了9.32个百分点
环州乡万松山森林面积4万多亩,其中国有林1万亩、集体林3万多亩。多年来,实行县、乡、村、组四级联管,签订联管协议,党总支包村民小组、党员包片的党员护林责任制,村民成为公益林受益的主体,实行全天候巡山管护,在管护森林资源的同时,村民每年上山找野生菌收入达万元以上。这种管护模式,不仅使万亩山林得到有效保护,村民也从保护森林中得到实惠、增加了收入。
武定县创新保护模式,强势推进天然林、封山育林,公益林、中德合作二期造林项目、退耕还林、农村能源建设、野生动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工程,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实行严格管护,并开展森林抚育,巩固人工造林成果,全面提高森林防火及森林病虫害防治应急管理能力,进一步规范各项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工作,强化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管理,促进了林地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林地面积不断增加,森林资源总量不断扩大,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森林“三大效益”硕果累累。全县315.68万亩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完成公益林建设22.2686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253万亩,人促更新2.409万亩,封山育林12.8066万亩,飞播5.8万亩)。完成退耕地还林5.6万亩,荒山造林3.9万亩,中德合作造林项目完成人工造林86305.5亩,封山育林63640.5亩;以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种植面积已达49.71万亩。2012年,全县森林覆盖率从2002年的45.98%上升到55.3%,织就成一条条生机勃勃的绿色生态长廊,为生态立县打牢了基础。
特色经济林效益凸显
武定县以低效林改造为载体,大力发展特色高效林,以此促进林产业发展,实现林农靠山吃山,增收致富。坚持先规划、后改造,先设计、后施工,先报批、后实施的原则。明确改造责任,落实改造主体;明确改造范围,落实改造方式,明确种植树种,落实种子苗木;明确改造标准,落实监督检查。
在产业发展中,实行“一个产业、一名县级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张倒排时间表、一抓到底”的林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并安排资金,为林农提供资金支持。目前,已形成了白路至环州、插甸至己衣两大核桃走廊。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49.7344万亩,并以每年4万亩的速度快速发展。涌现出100多个以林业为主的生态林业示范村。其中,白路乡营盘村,户均核桃收入超万元,成为名符其实的“核桃村”。狮山镇吆鹰村委会大石房村,靠山吃山,发展桃、梨、樱桃、板栗等经济林果8000多亩,发展以樱桃为特色的“农家乐”11家,户均收入4万多元,最高的达15万元,成为全镇闻名的生态示范村。计划到2020年建设100万亩核桃基地的林业发展目标。
产业带动作用明显
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实行规模式开发、产业性经营。争取国家级、省级资金2459.32万元投入产业建设,建成省级林业龙头企业1户,州级林业龙头企业1户,林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逐步显现。昆明为民公司通过林权交易平台在石腊它流转林地6000亩,规模化种植核桃,并准备建立核桃深加工厂,带动全县核桃产业的发展。部分农民通过到云南白药(000538)集团建设关坡中药材种源基地打工,学到了中药材种植技术,带动了周边高桥镇和白路乡10多个村的上千户农户发展中药种植。全县共种植草乌、重楼、半夏等中药材2.07万亩,实现产值11000万元。白路乡布谷箐村是个有48户182人的彝族聚居小山村,去年,该村种植草乌200亩,农民增收15万元,成为全乡闻名的“草乌村”。
如今,林业已成为武定县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和群众的重要收入来源,部分山区林农收入超过坝区,森林旅游业快速发展、品牌效应初步显现,林下资源野生食用菌、野生药材、森林蔬菜产量稳步增加。2012年,林业生产总值达4.6364亿元。
推荐阅读:
(来源:云南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