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8月21日消息:申城的中山公园的游客们每天到这里游玩的时候,总能发现这座百年老公园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一个个经过精心设计和改造的景点逐一向他们敞开了胸怀。经过上海园林绿化建设有限公司第一、第六项管部七个多月的连续奋战,目前,总量为16万平方米的改造项目中50%的景点已经向游客开放。再过两个多月的时间,全部的改造项目将全面完成,国庆前,人们就可以看到一座“整旧如旧、优雅大气”的新中山公园了。目前已经改造好开放的区域有自然山水园、植物标本园、后山、温室苗圃、大理石亭等景区(点)。
百年中山公园自1949年向市民开放以来,一直是广大市民健身、游客休闲和娱乐的重要场所,特别是公园免费开放后,游客量大幅增加,并成为周边许多老年居民晨练、休憩的不二之选。但园内设施比较陈旧,尤其是满足老年游客需要的厕所、娱乐、健身、休憩场地等人性化服务设施和无障碍设施还远远不够,整体面貌较为破损、零乱;同时公园植物配置显得郁闭、稠密,缺乏色彩与季相变化,部分树木姿态不佳、长势不好,布局不甚合理;公园以休闲、游憩为主,功能比较单一, 缺乏新的少年儿童户外游乐活动场所;公园内有几处面积约为1.3公顷的湖面,由于水体长期处于淤积、静止状态,富氧化现象严重呈黄褐色,再加上水体周边驳岸破损、水土流失严重,整个水质不佳,处于极不稳定状态。
为了赋予这座百年公园新的活力,市区两级政府投资1.4亿元人民币对中山公园进行改造。据项目经理宋路奇、周贵年介绍,中山公园改造坚持“整旧如旧”,围绕尊重中山公园的绿脉和文脉,对13个重点区域进行改造。作为沪上不多见的半封闭半开园的施工状态,公园的改造过程中不仅没有影响市民休憩和健身游乐等,广大市民更与改造过程同呼吸共命运,市民可以随时对改造的方案“说三道四”,而绿化部门也积极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使整个改造过程真正与市民同呼吸。使改造后的中山公园成为绿脉、文脉和人脉的传承之作。
——尊重绿脉,公园魅力主线依旧。在老公园改造的过程中,尊重公园的绿脉,对136岁的华东第一悬铃木在内的11棵古树以及数千棵乔木进行保护,园内一级道路全部绕开古树名木,数千棵大树全部保留,并优化景观,通过叠山理水,使这些大树更具魅力。如自然山水园内,保留原有的大片水杉林,配置树形好、观赏性强的中层灌木青云实,让人眼睛一亮。在植物标本园内,大片的黄檀木是沪上少见的景观,改造中将原来散植孤植的珍稀树黄檀木通过整体树穴的手法,将它们连成一片,周边道路全部是透气路,保护它们的根系。
——梳理文脉,公园文化积淀依然。中山公园作为著名的私家园林,文脉清晰,铜鼎、铜钟、四不像和露天音乐台是重要的标志。改造的过程中,通过梳理,根据仅有的几张黑白照片,进行恢复和重建,通过专家论证等定格了历史的文脉,在月季园等景区为这些文脉的象征物定位定点,成为景区的点睛之笔。露天音乐台,利用遗址再现的手段,在大树掩映中建设一个半圆的音乐台,再现了中山公园的历史记忆。
——牵手人脉,公园人性服务依依。中山公园作为市中心的大型综合公园,每天的游客量达到了上万人次,游客在这里已经是公园的固定的人脉,改造中牵手人脉,注重人性化的服务,如后山上,不仅建有高位的羽毛球场,而且环绕假山的是600米的塑胶跑道,上山下山都是在健身,在塑胶跑道上走路跑步都感觉特别好。废物箱、园路指示牌、导游告示牌、植物铭牌、古树保护信息铭牌、树池、坐椅、围栏、便民挂、无障碍设施等改造无不考虑游客和市民的需求。
公园基础设施改造:
公园的一级园路、二级园路、三级园路系统改造以及给水系统改造、雨污水系统改造、改建水体的水循环系统、水体石砌驳岸的改造、新建应急供水系统以及绿化喷灌溉系统等全面考虑。包括大理石亭景区、英式大草坪景区、陈家池区域、儿童娱乐中心区域、月季园区域、桃花林区域、后山区域、樱花林区域、温室花圃区域、荷花池景区、植物标本园区域、自然山水园区域等铺装改造在内公园场地铺装的改造全部翻新。园路庭院灯、草坪灯改造、新建公园夜景照明系统、公园配电系统改造(包括共同管沟及公园弱电管网的敷设)、改造公园的广播系统、新建入口游客计数装置、入口电子告示屏、新建围墙(二期)技防系统、公园安保监控室及系统的改造等使公园的电气照明更加科学合理。
13个区域改造
月季园(芳圃吟红)区域、桃花林区域、 樱花林区域、后山区域(双湖环碧) 、花圃温室(旧园遗韵)区域 、陈家池(水榭絮雨)区域 、英式大草坪(绿茵晨辉)区域 、自然山水园(林苑耸秀)区域,植物标本园(独木傲霜)区域荷花池(荷池清月)区域 、牡丹园(花墅凝香)区域、大理石亭(石亭夕照)区域 、儿童活动区域。
推荐阅读:
(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