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9月2日消息:8月24日,省城自驾游爱好者苏先生一行攀上静乐县城西的风神山,恰逢一场秋雨,空气清新,远眺群山林海茫茫,近看松林兔起鹘落,一行人顿觉心旷神怡,无不赞叹:“几年不来,没想到静乐变得这么美!”
国定贫困县静乐县在造林绿化中处处凝聚智慧。虽然县财政每年仅能拿出2600多万元用于造林绿化,但干部群众在植树造林中注重树种多样搭配,兼顾生态经济效益,甚至在“三北”防护林等造林工程中首创出“雁翅式”(又名“一拖二”“手拉手”式)整地技术,使县城周围的风神山、天柱山、岑山绿化面积超过10万亩,和绕城而过的汾河一道,营造出山清水秀的良好生态环境。
静乐县气候干旱少雨,林木成活难度较大。为了确保树木成活,该县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发明了 “雁翅式”整地技术。近年来各地在荒山造林中都普遍采用鱼鳞坑整地技术蓄水抗旱,记者在静乐县工程区看到,同样是整齐排列的鱼鳞坑,坑与坑之间又多了一道道V字形土埂,就像两个相邻的鱼鳞坑拉住了手。技术人员介绍说,雨后仍有不少水分从鱼鳞坑之间流走,用V形土埂把鱼鳞坑连起来,就能拦蓄这些流走的水分。这些V形土埂形如大雁展翅,故名“雁翅式”。据技术人员讲,这样整地后不仅有助于幼苗抗旱,山上水土流失的状况也得到明显改善,这几年几乎不见山洪爆发。
县城西部的风神山上,该县在“三北”防护林一期工程中栽下的油松已有10多米高、茂密成林,林下沉积的松针落叶形成了厚厚的腐殖质层,林中长出了灌木、蘑菇、地衣等。在松林周围,新栽的各种针阔叶树种此起彼伏、相互点缀,共同构筑了良好的生态系统。该县林业局副局长段祥瑞说:“我们的目的就是打造一个生态经济防护林系统,山上的树种不仅有针叶树种,还有刺槐、国槐、新疆杨、柳树等乡土阔叶树种,这样栽不仅好看,还利于防火、防虫,并为林农带来经济收入。”近年来,该县引导群众在造林绿化中栽植玫瑰、文冠果、连翘等经济林木,运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玫瑰种植3000亩、文冠果2万亩,目前县里已经引入玫瑰精油加工企业,带动农户种植玫瑰每亩收入将达万元以上。
三分造林七分管,静乐县干部群众在林木管护方面下足了工夫。县里从有限的财政资金中拿出600万元,成立了7个管护站,培养450名护林员,专门负责森林防火和疫病巡查,每个护林员每年可获得3000元补助。目前,该县已经形成了“县有指挥部、乡有管护站、村有护林员”的护林防火系统,确保栽下的树木栽得活、留得住、能成林。
短评:静乐县在造林绿化中处处用心。就拿工程招投标来说,相比于个别地方为了确保造林资金安全,把造林工程一包了事、“3年后不见绿不给钱”的做法,静乐县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不当“甩手掌柜”,县里划定绿化区域后,每个山头、每个小班栽植何种树种,林业技术员都要拿出详细规划,确保树种搭配合理,一次成林成景。
这几年,全省造林绿化积极性高涨,各地投入绿化的资金年年增长,为绿化山西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我们还应警惕一种现象,就是一味追求速度与规模,忽略工程实施的科学性,在树种搭配上种类单一,在林木管护中埋下隐患。
规避这种不良现象,必须摒除“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思想,切莫因为造林面积大了,就疏于科学规划,怠于精细实施。越是投入的资金多、造林的规模大,越要有责任意识,把工作做得再细一些,把工程规划好、设计好、实施好。应该像静乐县那样,重科学、动脑筋,确保宝贵的造林资金能够落地成林,真正用于建设美丽山西。
推荐阅读: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