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9月27日消息:昨日,市政府召开东莞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评审会,国家和省林业专家,对《东莞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进行了评审。专家们仔细听取了规划内容汇报,肯定了该规划对东莞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指导意义,一致同意通过《规划》。
该《规划》由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完成。《规划》指出,东莞是著名的“世界工厂”,由于厂房林立,外来人口众多,工业污染负荷大,污染物排放强度大,生态环境承载力有限。通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能够增加城市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扩大生态承载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东莞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转型。
根据《规划》,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规划建设期限为2012年-2020年,其中到2015年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到2020年,新增森林面积3200多公顷,新增绿地面积14000多公顷,产生120.59亿元的生态效益。
参加评审会的专家们一致表示,东莞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意义特殊,能够促进东莞这个世界工厂向更高层次转型,增强城市竞争力,并对市民的健康十分有利。
副市长吴道闻参加了评审会。
多项指标已达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市政府在今年年初,正式向国家林业局提交东莞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申请。国家林业局对照东莞的林业成就后,同意了东莞的申请。
东莞是著名的世界工厂,为何有底气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市林业局负责人表示,东莞经过近10年的建设,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东莞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可谓十年磨一剑。
2003年,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生态绿城”的城市发展目标,确立了“建城、修路、整山、治水”的城建八字方针,2007年,又提出打造“宜居生态城市”的战略目标,并以森林公园建设为突破口,加大了植树造林力度,推进绿地、林地、湿地一体化保护,大力建设“山上绿林、田园绿片、环城绿带、道路绿线、沿江绿廊、广场绿地、小区绿景”。参与规划的专家评价道,东莞近10年的绿化美化成就,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经参与规划的专家们调查,东莞对照国家森林城市的几十项指标,除了水岸林木绿化率、新建停车场乔木树冠覆盖率等四项指标略有差距,其余的都达标或超过了国家标准。
打造山水生态城 建设美丽新东莞
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规划建设期限为2012年-2020年,其中建设近期为2012年-2015年;建设远期为2016年-2020年。
规划目标是:立足东莞市山水相融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世界工厂”的城市发展特色,以中心城区绿化为核心,以镇区绿化为重点,以森林生态景观廊道为骨架,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特色经济林基地、花卉种苗基地等为亮点,大力推动东莞市山体、水体、林网、路网、公园、广场等生态化和景观化建设,构建以森林和树木为主体、城乡一体、稳定健康的城市森林生态新格局,实现城区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水系林带化、农田林网化、乡村林果化,促进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城市形象全面提升。大力发展以苗木花卉、名优新特经济林为代表的特色林业产业基地,推动家具制造、木竹加工业快速发展,打造以银瓶山、东莞生态园、虎门镇等为代表的森林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发达的森林生态产业体系。依托各类公园、广场、游园等绿色场所,积极开展生态文化活动,弘扬生态文明,最终将东莞打造成知名的山水生态城市,建设生态环境良好、森林景观优美、森林产业发达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新东莞。
新植树2000多万株
以乡土阔叶林为主
据统计,到2012年,我市森林覆盖率达37.1%,林业用地90.3万亩。到2020年,全市新植树木2000多万株,新增森林面积3200多公顷,新增绿地面积14000多公顷,生态效益从2012年的56亿元,达到创建后的120多亿元。新增植树以乡土阔叶林为主。
新增的树木和绿化面积,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为东莞市民的健康带来实际效果。据规划专家介绍,东莞市人口稠密、工业生产密集,居民呼吸和工业燃烧消耗大量氧气的同时,累积了二氧化碳,如果在无风或微风的情况下,大气交换不充分,势必会造成城市局部地区氧气供应不足,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迄今为止,任何发达的生产技术都代替不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只有城市绿地,才能保持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平衡。此外,东莞是个工业发达的世界工厂,大气污染比较严重。而植物能吸收大气中的氟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氨气等有毒气体。
◆中心城区“一核两轴双环四带九廊多点”森林体系
“一核” 以黄旗山城市公园为东莞市中心城区的绿核,补植乡土阔叶树种、珍贵用材树种和景观树种。
“两轴” 指由金鳌洲塔——可园——西城楼——东莞博物馆——榴花塔形成的贯通东西的人文轴,以及由却金碑亭——东引运河——人民公园——黄旗山城市公园——同沙生态公园形成的贯通南北的山水轴,对这些重要景观节点及连接这些景点的道路进行绿化提质。
“双环” 指以东江南支流以南的内环路和外环路,在条件允许的地段增加绿带宽度,提高观赏性,使之成为环城绿廊和生态保护圈。
“四带” 指东江南支流、汾溪河、东莞水道、东引运河两岸的滨水绿化带,将“四带”建成兼具防护功能,又具有突出景观效果的休闲绿地。
“九廊” 指莞穗路、万江路、东江大道、莞太路、东莞大道、八一路、旗峰路、东纵大道、莞龙路等9条中心城区建成区的主要交通道路,将“九廊”建成中心城区沟通外部的森林景观廊道。
“多点” 包括市级、区级和社区级的各类公园和绿地斑块,补充城市森林网络,形成“多点”的绿地镶嵌格局,使市民出门500米有休闲绿地。
市民出门500米有休闲绿地
创建后期,中心城区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达46.30%;乔木种植面积占绿地总面积的70%以上,乡土树种数量占全部绿化树种使用数量的80%以上;全市有条件的街道全部实现绿化,街道树冠覆盖率达35%,新建地面停车场乔木树冠覆盖率达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7.5平方米以上;新增绿地面积561.78公顷,其中近期新增268.44公顷,远期新增293.34公顷。
在中心城区构建“一核、两轴、双环、四带、九廊、多点”的森林体系。
串联各种元素 构建环城生态圈 环城森林建设范围涉及东城、南城、万江、寮步,并包括大岭山及茶山的部分林地,面积为2774.5公顷。
通过林荫化道路,将各元素串联起来,构成点、线、面、片相结合的环城生态圈。通过适度间伐、补种补植、合理抚育等措施,对树种组成和群落结构比较单一的既有林分进行改造升级,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度,促进人工纯林向近自然混交林转变。采用常绿、长寿的优良乡土阔叶树种作为环城森林骨干树种,结合各片区的立地条件与休闲定位,适量引种观花、观型和彩叶树种,增加景观美感,构建不同主题的景观林区。在条件较好的山头地块建立专题园区,增加游赏性,为市民提供良好的出行休闲去处。
镇区近期新增绿地8883.7公顷
到2015年底,全市镇区建成区平均绿化覆盖率达到42.72%,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3.91平方米;到2020年底,全市镇区建成区平均绿化覆盖率达到46.09%,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5.34平方米。到规划期末,新增绿地面积17922.10公顷,增加绿化面积20515.00公顷,其中近期新增绿地8883.71公顷,远期新增绿地9038.39公顷。
镇区森林建设
水乡片森林建设
中堂镇的建设定位是以滨河水乡为主题的生态园林城镇;在望牛墩镇重点建设滨水带状公园,突出绿化空间整体性和水乡特色;在麻涌镇构建“一环、两带、四轴”的绿地系统空间,使麻涌镇成为典型的水乡型亚热带园林城镇;在石碣镇采用“一环二楔,多廊多点”的结构模式,以东江为蓝脉,以城市道路为绿脉,共同构成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复合型网络式生态结构体系;在高埗镇以东江南支流、北支流、中心河涌、镇区绿地为依托,构建“一轴、三带、八廊”有机交融的镇区绿地空间布局形态;在石龙镇依据自然地形和城镇布局,建设“两核三界面,四轴三结点”的绿地系统,打造“山、水、林、城一体”的景观形态。
沿海片森林建设
在洪梅镇充分利用由东江支流分割成“川”字的三个绿洲的空间结构,形成江、河、涌、蕉林、鱼塘、湿地等景观特色的水乡城市风貌;在道滘镇围绕传统水乡特色,建设以农田林网、公园绿地、水岸绿带为主体构架的“一网、五心、六岸”绿地系统;在厚街镇构建“绿核、三楔、四带”的绿地系统结构;在沙田镇构建“一心、两带、两廊、三片”的绿地系统空间;在长安镇构建“两带、四廊、多绿核”的绿地构架,建设环境优美、风景秀丽、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和谐花园工业城镇;在虎门镇构建“一环、两纵、四横”的绿地空间格局,将虎门建设成“山环水绕,翠染名城”的珠江口绿色家园。
埔田片森林建设
在常平镇构建“一心两带”、“两片四轴”、“一环多核”绿地系统结构;在桥头镇构建“一轴、两带、双片、多点”的绿地网络系统;在横沥镇构建“一心、两廊、三带,绿环绕城,绿色渗透”的绿地系统结构;在东坑镇构建“双轴、一带、多点”的镇区绿地系统结构;在企石镇构建“一片、一环、一带、六廊”绿地系统;在石排镇构建镇域“一环一芯两带多楔”的绿地系统格局;在茶山镇充分利用现有水系、山体、农田、河岸线等自然条件,采用块状、带状和点状绿地相结合,构建“一环、七轴、一核、多节点”的绿地系统结构。
山地丘陵片森林建设
在大岭山镇通过各种绿化形式,将山林、河湖等自然要素,与现代城镇、文物古迹、传统村落等相结合,形成“三心、四廊、六带、四区、绿网交织、绿色均衡”的绿地布局结构;在寮步镇充分利用寮步镇的自然地理优势及传统香市文化,构建“一环、一核、十走廊、多斑块”的绿地系统结构;在大朗镇依托“山、水、城”的空间布局中,构建“一带一心,七轴纵横,多园均布,绿环围城”的绿化体系;将黄江镇的绿地系统的布局归纳为“一带,七轴,多园均布,绿环围城,旧廓增色,新区溢彩”;在樟木头镇构建“两带、三廊、双核、多绿楔”的绿地体系;在凤岗镇以山林、河流、森林公园为景观核心要素,在镇域范围内构建“一环两带三心”的绿地系统结构,“融山、水、城于一体”;在塘厦镇营建“一圈、一环、三心、四轴”的城镇绿地系统空间,将“山、水、林、田、路”等环境要素与建成区园林绿地系统结合起来,打造“花园式工业城镇”;在谢岗镇充分发挥当地的山、水特色资源,构建“一片、两轴、两带、五核”的生态绿地系统;在清溪镇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利用镇区周边延绵山体建设环城绿带,利用中心区的三条河流,建设居民休闲游憩的蓝轴,构建“玉带拥城镶碧珠,蓝轴缀核嵌翡翠”的绿地系统结构。
推荐阅读:
(来源:东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