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十年生态文明路 共建环境幸福长

2013年09月04日 09:51中国环境报徐小怗

中国园林网9月4日消息:走进江苏省南京市,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绿”,南京市的绿色是让人难以忘怀的名片,爱绿、护绿更是南京市民坚守的信念。长期以来,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打造一个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的市民百姓幸福家园。南京市的10年生态市创建之路,也是10年环境惠民之路。

如今,一条条生态绿道、河流遍布南京市城乡,中山陵、明城墙、栖霞山等一处处生态景观熠熠生光,新兴产业、低碳节能产业蓬勃发展,生态市创建加速了南京市宜居城市的建设进程,也助推了南京市民诗意栖居生活梦想的实现。

统筹谋划唱好“生态为基”重头戏

南京市委、市政府确立了“生态为基”的发展战略,提出建成国家生态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美丽乡村,充分彰显绿色、宜居特色的目标,并为此统筹谋划,科学规划指导,全民动员共同参与。生态南京,伴着浓浓的绿色向人们走来。

生态市建设不是朝夕之功,它不仅涉及到城市生态环境的修复与建设,还涉及到发展理念、价值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这些转变不亚于一场社会变革。10年创建,南京市着重建立并完善规划、法律、政策、投入和考核等五大体系,为生态市建设保驾护航。

10年来,南京市坚持规划先行引领创建,将生态建设理念和内容渗透至各主要规划之中,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体系。《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全市“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中都将生态环境建设内容作为重点突出,将其设定为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围绕生态市建设,南京市先后编制出台了《南京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南京郊野公园选址规划》以及《南京市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等众多专项规划,全方位实施生态建设。

10年来,南京市坚持法规支撑保障创建,在生态建设方面相继颁布施行10部地方性法规和4部政府规章,涵盖污染防治、节能减排、历史文化保护、绿地系统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建设各方面工作。南京市在全国率先制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和《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南京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和《南京市水环境保护条例》等法规,着力解决重点民生环境问题。

10年来,南京市坚持政策措施配套完善,共出台了近10个生态建设指导性文件,不断丰富和深化生态市建设内涵。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后,形成了绿色都市建设“1+2+10”政策体系和控煤降耗“1+2”政策体系,对南京市生态市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近阶段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目标任务及重点措施等进行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

10年来,南京市坚持资金投入专项支持,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环保投入占全市GDP的比重保持在3.5%以上。2004~2012年,全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投入持续增长,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持续保持在12%以上增速的情况下,环保投入平均增幅达21.2%。2012年,生态建设与环保投入达到260亿元,生态市建设专项资金从起步时的每年3000万元,提升至4500万元,实现了环保直接投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环境建设与城市发展同步推进。

10年来,南京市坚持严格考核评价到位,将环境保护考核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指标体系,成为评价政绩时优先考核的指标之一。全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指标中,生态环保类指标占比43%。在“十二五”期间,南京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考评体系中,空气、水环境质量、污染减排等均为刚性指标,所占比重达到22%,生态保护指标已成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点内容。

山水城林“绿城”框架一笔挥就

10年间,南京市重点推进了玄武湖——紫金山中央公园、明外郭——秦淮新河等四大百里风光带、栖霞山等五大郊野公园、100个城市小游园、美丽乡村五大片区等特色工程建设,为子孙后代留下可耕之田、可兴之业、可居之所,留下一片绿水青山。

10年间,南京市从生态资源保护、环境综合整治以及历史遗存修缮等方面入手,在保护并延续古都景观风貌的基础上,不断做强城市生态品牌,让古城增添生态城市新风采,彰显绿色南京市的新魅力。

按照生态市建设规划,依托“绿色南京”工程,南京市构筑起覆盖全市的生态框架,重点突出“显山、露水、见城、滨江”的城市生态环境特色,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5%以上,受保护国土面积比例接近23%。同时,南京市坚持环境保护与特色发展相统一、生态品质与城市功能相统一、文化内涵与生态建设相统一,突出抓好重点流域和区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实施了秦淮河整治工程、中山陵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明城墙风光带、滨江风光带建设等一系列重大环境建设工程,将生态环境建设与城市建设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两者互促双赢。

显山:历时4年、投资超过40亿元的中山陵环境综合整治成效空前。中山陵景区内13个自然村、9个居民片区的1万多户居民和30余家企业单位顺利搬迁。通过拆迁还绿、退耕还林和荒地补绿,新增绿地7000余亩,山体植树达20万株以上。鸟类由1982年的64种增加至目前的80多种,蝴蝶新增29种,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露水:让秦淮河重现桨声灯影。内秦淮河综合整治历时18年,总投资18亿元,完成了清淤、护砌驳岸、污水截流,污水提升泵站、污水处理厂建设,沿岸污染源治理及岸景环境建设等重点工程。外秦淮河综合整治总投资30亿元,拆迁面积约48万平方米,清淤200万立方米,铺设污水截流管道约25公里,截流城市大小排污口共550个,新建、改造污水泵站6座,新增绿地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开通了长江入主城秦淮河的生态引水补水线,使秦淮河水位常年保持生态水位要求。

推荐阅读:

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路径

浙江:青山富民 生态林补贴为庆元村民医保买单

广东:建全国绿色生态第一省 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青海:西宁生态氧吧“宁湖湿地”9月启动 [分页]

生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特征日趋彰显

南京市委、市政府致力于全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构建适应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产业结构。通过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高调优调轻产业结构、淘汰“三高两低”企业、提升传统产业高耗能行业节能水平、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审核……一个绿色低碳发展特征日趋彰显的生态产业体系,已经清晰地展现在南京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中。

在生态市创建过程中,南京市大力推行转型发展、绿色发展。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严格实施节能减排,提档升级传统产业,在江苏省率先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格局,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达到53.4%,特别是环保产业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全市仅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单位就有400多家。

在产业布局上遵循最严环保标准,新建制造业内资建设项目必须达到国内清洁生产一级水平,外资建设项目必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与此同时,对已有的传统产业进行提档升级。在钢铁、石化、建材、电子等重点行业的350多家企业中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将推进清洁生产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抓手,几年来对600多家(次)企业实施了清洁生产审核。围绕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和节能减排,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钢铁产业新工艺和新产品。对传统产业企业从生产源头到末端实施了全过程绿色升级和清洁生产审核,进一步降低能耗和污染排放。

借助优势自然生态资源,生态经济红红火火。打造了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江宁春牛首文化旅游节、高淳油菜花节、江心洲葡萄节、固城湖螃蟹节、六合茉莉花文化旅游节等一大批生态旅游品牌,建设了溧水傅家边农业生态园、高淳桠溪国际慢城等生态休闲度假区域。

大刀阔斧“三招”提升生态品质

10年创建,南京市大刀阔斧,锐意进取,一系列强硬治污措施接连出台,使城市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巩固,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第一招:扬尘尾气高煤耗三管齐治保蓝天

努力控制城市扬尘污染。近3年以来,全市对160多家不达标工地实施了红黄牌警示,分别逐出南京市场并建立不良记录。安装专业洗轮机近90台(套),完成密闭运输车改装800辆。租用干式吸尘机开展道路除尘,道路机扫率达到60%以上。同时,使用流动监测车和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对重点工地实施视频动态跟踪管理。

强化尾气污染监管。2011年开始,在全市实施轻型机动车“国四”准入标准,严禁不达标车辆上牌落户。2012年,全市实现“国四”标准汽油全覆盖,完成了320个加油站、8座储油库和183辆油罐车的油气回收改造工程。全面实行黄标车、无标车区域限行措施,限行面积达800多平方公里。

狠抓节能减排。运用调结构、上工程、抓管理等措施,严把环境准入关,先后劝退、否决、缓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污染项目百余个,实施节能减排工程千余项。特别是2011~2012年,完成335家“三高两低”企业整治任务,其中有近200家企业停产或关闭,减少能源消耗近20万吨标准煤。此外,控制煤耗总量,从源头控制污染。

从今年起,全市不再批准新建增加煤炭用量的项目,对现有耗煤企业限定原煤使用量。据统计,2012年,全市万元GDP能耗降至0.793吨标准煤,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降至19.46立方米,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连续3年保持下降趋势。

第二招:重要水源封航道雨污分流全覆盖

重点保护饮用水水源。重点对占全市自来水供水量80%的大胜关水源地实施了航道永久封航、污染源清除及陆域生态建设等综合整治措施,形成了包括13公里水域和岸边纵深500米陆域的集中水源保护区,确保了全市核心饮用水水源地的长治久安。

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全市投入超过130亿元,先后完成了“7344”和“2234”两轮“三年”治水行动计划。按照“全市域、全覆盖”的治水原则,对污水采取工业生活一起治、城市农村一起治、干流支流一起治的原则,通过实施雨污分流、截污治污、引水补水、清淤疏浚、湿地恢复、景观建设等生态工程,让水体实现休养生息。

全面启动雨污分流工程。从2010年开始,在主城区226平方公里范围内,全面启动雨污分流工程。投入50亿元,围绕“一湖一河”(玄武湖和金川河)流域,先后完成20条干道、208个片区和258条街巷污水管网铺设,雨污分流区域面积达到57平方公里。

第三招:污水固废设施全垃圾分类成效显

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基本形成。全市投入近百亿元,相继新建和扩建市级污水处理厂9座、县级以下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50多座,建设污水收集主干管网总长度约1500公里,市区和34个乡镇实现污水处理厂建设全覆盖,城镇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200万吨,处理率提升到95.5%。

固废处置设施进一步完善。总投资1.5亿元的危险废物安全处置中心一期工程建成投运,形成危废贮存和安全填埋规模9万立方米。新建及升级改造3个危险废物焚烧处理厂,形成1.7万吨/年的危废焚烧处理能力。投资两亿元建成3座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深度处理工程。

垃圾分类回收试点成效初显。南京市从2011年开始进行垃圾分类回收试点工作,目前,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市11个区,覆盖人口达到200万人,初步建立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运行体系。

惠及民生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人居

多年来,南京市以创建绿色人居社区、环境优美乡镇、美丽乡村为载体,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改善环境质量。从城市到乡村,从大区域到小范围,为城乡居民打造“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活环境山清水秀”的生态人居环境。越来越多的南京市民享受着生态人居带来的环境幸福。

南京市将绿色人居环境社区的创建范围不断扩展,成为多部门联动的环保工作平台。先后投入资金约4亿元,完成360个绿色人居环境社区的创建,占全市社区总数的41%。

生态区县全面建成。全市各区以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及生态文化为基本内容,以城镇、乡镇及村庄污水处理厂、垃圾安全填埋场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推进生态区、生态镇街、生态村的创建。江宁、浦口等5区相继创建为国家生态区,郊区县的41个乡镇全部建成环境优美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在生态创建中得到显现。

示范整治扮靓乡村。自2010年被列为首批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城市以来,南京市共投入43亿元,并带动社会投入近200亿元用于农村环境整治。截至2012年年底,全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片区总面积达到108平方公里,直接受益自然村106个,直接受益人口5万余人。试点地区村民对环境的满意率超过95%。全面启动江宁谷里、高淳桠溪、浦口老山、六合竹镇、溧水白马等五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创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0余个。

生态市创建、人文绿都建设的成果是丰硕的、甜美的,但是历程也是艰辛的、难忘的。

“六朝兴废逐水流,十里秦淮泊轻舟”。见证了多少朝代兴衰的秦淮河,如今在讲述一个全新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六朝古都新南京的绿色传奇。一座闪烁着生态文明之光的现代化国际人文绿都正稳步崛起,呼之欲出。

走近生态市,开启美丽南京市生态发展新篇章。

推荐阅读:

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路径

浙江:青山富民 生态林补贴为庆元村民医保买单

广东:建全国绿色生态第一省 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青海:西宁生态氧吧“宁湖湿地”9月启动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