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0月13日消息:“今日重回故乡,喜见白鹭成行。”3年未回家的大学生蓝晓臻回到阔别已久的忻城县马泗乡时欣喜发现:原本荒芜的山坡种满了果树,清澈溪水边,一群白鹭悠闲歇息;家里新种的10多亩金银花,成了“绿色银行”。
“国家级贫困县”“石漠化山区”曾是忻城的代名词。县委书记谢大研告诉记者,如今,通过下好“绿色”“清洁”“旅游”三步“生态棋”,忻城摸索出了一条扶贫攻坚与环境治理相结合的“绿色”发展之路,许多像蓝晓臻家一样的农民正用“绿色经济”覆盖“石漠化”走出贫困。
绿色牌:产业发展生态化
忻城县属于喀斯特地形地貌,石漠化面积达11.7881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6.4%。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忻城县党委、政府把生态建设摆在突出的战略地位,深入推进“绿满忻城”工程,让忻城成为绿的世界。
为调动群众种“绿”积极性,忻城县强化领导推动、技术带动、政策驱动、奖励催动,使人力、物力、财力、技术、服务“五到位”。从2009年起,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造林绿化责任书,连续3年从财政投资1000万元,专项用于石漠化地区的绿化,对石漠化地区的绿化实行定向育苗,免费为群众供应树苗,让群众吃下“定心丸”,种“绿”不差钱。
为激发群众养“绿”的主动性,忻城通过生态农业补偿机制,推广金银花种植,仅去年生态效益补偿金就超过1000多万元。为了延长金银花产业链,县里引进金银花加工厂,技术带动、政策驱动、奖励催动,让群众从“绿”中挖掘更多的“真金白银”。目前,全县金银花面积14万亩,桑园面积2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1.5%。
“漫山遍野除了绿色,还是绿色,绿满眼一点没错。”“简直就是大氧吧。”去年,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小分队到忻城慰问演出,演员们对忻城生态环境赞叹不已。
生态牌:企业发展不留污
忻城决策层高瞻远瞩,先后拆除恶滩旧电厂两台机组,关闭县铁合金厂、纸板厂、氮肥厂等一批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企业,有选择地引进项目,坚决不要破坏生态环境的污染项目。
“我们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新增项目节能关。”县长李朝晖说,忻城县有选择地引进项目,坚决不要破坏生态环境的污染项目,所有项目必须实施清洁生产。瑞龙、恒业缫丝厂采用多项先进技术,让煮茧车间排出的污水,经过污水处理室后变得清澈透明。“生产用水都是循环利用,整个生产过程基本无废水、废气、废渣排放。”该厂负责人介绍,厂区周围环境清洁干净,周边群众没有受到影响。
特别是今年以来,忻城县把“清洁乡村”活动作为一项民生工程、生态工程来抓,全县上下集中清扫垃圾,清除杂物,清理卫生死角,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旅游牌:“朝阳产业”惠农民
作为限制开发区,忻城县另辟蹊径,在实施“旅游活县”战略过程中,突出抓好“推旅游”等工作,重点围绕壮族土司文化,主动融入珠江-西江经济带和桂林、柳州、河池等旅游圈,打造广西特色旅游名县。
按照这个思路,忻城以3a标准建设神秘湖景区,以4a标准建设土司衙署和薰衣草庄园,以5a级标准建设红水河七彩画廊生态旅游景区。今年“五一”以来,该县游客达到13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25%。仅薰衣草庄园旅游项目就带动乡村食宿、农业观光等40多个农村“小微”项目发展,增加就业人数500多人。
旅游业的发展带“火”了其他行业。“柜上的金银花和乳鸽酒早就卖完了,赶快去仓库扛。”今年,“中国旅游日”广西分会场暨“2014年广西美丽乡村游·忻城薰衣草节”开幕,忻城县芝州二路的土特产店里,老板娘蓝月芬忙坏了,店里的糯玉米、金银花、乳鸽酒等土特产多次卖断货。在该县城关镇,150多户村民靠发展桑蚕、玉米、金银花等绿色生态产业收入翻番。
推荐阅读:
(来源:来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