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0月8日消息:日前,第五届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在天津滨海新区举行。会议举办期间,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余位嘉宾,针对“生态城市与美好家园”这一年度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共同寻求生态城市建设的新方法与新思路。
记者从主办方了解到:与往届与会论坛相比,在今年展会举办的30余项分论坛中,涵盖了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各类园区环境问题,以及园区健康发展与环境的协调等热点议题,引起业内外人士的持续关注。
结构优化为主因
灰蒙的天空、长耸的烟筒、面带口罩的人群.....这是生活在90年代初,工业化迅猛发展时期,人们脑海中的固有印象。
那时,一面是产业经济高开高走;一面是生态环境低波震荡。在这样的“现实股市”中,被套的不仅仅有“小市民”,更有那些整日愁眉苦脸的企业大佬。
对这场生态与产业的博弈博弈,业内外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有专家学者曾预言:“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中必然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俨然已成必然选择。作为各大产业聚集地的各类园区,也必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最佳路径才能生存。”
现在,距离这一预言已过去20年。而记者了解到:每平方公里能够达到466亿元产值的零污染园区,已经出现在北京的中关村软件园。虽然总占地面积只有2.6平方公里,却创造出1.213亿元经济收入,相当于每平方公里产值466.5亿元。这种以中关村为代表的软件和现代信息服务业正在成为北京绿色GDP的新生力量。
转眼天津,记者走进中新生态城国家动漫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道路两旁郁郁葱葱的树木和满目的绿色。除了外表的“小清新”,记者了解到,这里最重要的标志就是100%的纯绿色建筑,在开工建设的636万平方米产业、住宅、公建等各类项目中,节能效率均超过50%,真正实现了园区全方位链条的净化。”
中新生态城项目宣传部负责人李楠向记者介绍说:“园区从重效益到重影响的逆转,最直接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
在本次生博会现场,记者的走访发现:这些杰出企业中的绝大部分都落户于当地的“绿色产业园区”,一家来自四川省平武县以销售野生无污染绿色食品为主业的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借助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我们那里盛产大量的绿色野生食品。前些年,外界对此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但近年来,一方面我们转变了思路,学着走产业化的路子而不是粗犷开采、散户经营;另一方面,借助市场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我们借力做大做强。也正是如此,今天才有机会来到这里。”
关于如何看待园区发展的生态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常纪文谈到如何看待园区发展生态化时向记者说到:“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生态环境的优化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会倒逼产业发展。这种倒逼机制决定了两者只有相辅相成才能共存。”
“绿乐园”已为新常态
从每天早晨八点半开始到下午五点半结束。一天的忙碌工作有时会让乔婧连午饭都吃不上。
这位刚刚20岁出头的年轻人已经在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工作了近1年的时间,她工作的主要职责就是为正在规划建设的各类园区、功能区进行环境评价。
乔婧向记者说到:”园区环评是一项十分琐碎的工作。除了需要对绿化率、建筑环保性能等项目进行考核外,还必须对园区内的产业链条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进行全面估量。如果环评结果不合格,会直接影响园区各项工作的进度。”
“伴随各大功能区、产业园区的膨胀式发展,我们的工作量就一下子多了起来。”她坦言。
此外,记者从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获悉:“现在,每一个产业园区、功能区都将面临环境评价的跟进监测。一旦不符合相关指标要求,直接影响能否继续经营。”
为了了解园区实际落实情况,记者走访了拥有30年建区历史,以现代服务业为建构核心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调查发现,天津开发区为了顺应工业园区的现代化、生态化进程,已经打造了“点-线-面”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按照“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区域大循环-国际超循环的套路,多层次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同时,记者还了解到:“同样位于滨海新区的中新生态城,区内规划建设的生态科技园与生态产业园在项目前期就已经植入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经营理念。
项目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园区充分利用中新生态城的战略定位,规划建设成为集合中国清洁环保技术研究、培训、实验、创新和商业为一体的科技中心。园区将服务于从研发到商业化和实地测试的清洁环保技术产业链。”
可见,园区的生态化建设俨然已为新常态。
推荐阅读: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