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0月9日消息:历史无数次的将这个事实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擅于创造的民族,却不是一个擅于创新的民族。我们习惯于躺在祖先的余萌下,俯视这世上的每一个国家。但是,上帝的一次失手却让中国陷入超过100年的黑暗。我们经历了战争的摧残后,承担了战争留下的苦难,这个国家的躯体遍是伤痕。可自1949年至今,65年的时间,奇迹般的让这个国家再次充满能量。城镇的建设水平远远的超过了几千年历史的最高峰,这个压抑百年的民族在创新中一丝不苟的进步着,甚至政府也将创新作为产业强调出来。站在65年为周期的大时代维度上看,这是一次巨变,一次痛定思痛后的涅槃。
65载铅华洗尽,我们的城,已经历太多改变。城市变迁,离不开城市规划。可以说,城市的面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规划的发展水平。而城规水平是否确实提高了?历史说了算。站在时间轴上,让我们一起回顾65年来中国的城市规划发展路。中国内地的城市规划发展的历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57)起步
“原苏联模式”规划方式的引入,拉开了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的序幕。大规模的物质建设,是新中国蓬勃发展的基甸。
时代大背景下,规划在为工业建设保驾护航。以安排项目建设的空间布局为主导,城市和住宅建设实行同步配套进行。西安、兰州、包头、太原、成都、武汉、长春、洛阳,八大城市,配合着156项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及时开展总体规划和近期工业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与此同时,北京、上海等十多个原有建设条件较好的城市,纷纷开展在当时被称为“初步规划”的城规设计工作。
理想蓝图式的规划,在新中国的土地上,成为西方国家物质规划的一种异化,极具强烈的工业文化的理性主义色彩。保障“国民经济计划”延续实施的同时,却又多少缺乏了人情化。但也正是这份蓝图规划,奠定了中国城市规划事业的基础,用实际意义,催化了中国内地城规路上的“第一个春天”。
第二阶段(1958-1965)动荡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三年超英,五年赶美”……这些口号好像带我们回到了1958年,那个动荡的年代。“大跃进”的极“左”思想,让整个规划界,陷入了一片“快速规划”的浪潮中。“三线建设”时期,更是让城市规划一度处于停滞状态。规划,在那个年代中,只能体现在一些山沟里,为满足少数大型工业工艺需要,而产生的新型山区城市规划。
“先生产,后生活”是当时城市建设的思想,“干打垒”式的节约形式成为发展的主题,采取一种低标准、大分散、乡村型城市的规划手法,让整个城市规划禁锢在旧模式的框架中。“靠山、分散、隐蔽”,造成了全国城市基础设施的严重欠账,人们的生产生活,乃至整个城市的发展,都在这动荡的时代中,沉入低谷。
第三阶段(1966-1977)停滞
十年“文革”,有人说是动乱,有人称为浩劫。全国经济发展缓慢,一批又一批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部们亦被下放到农村。值此期间,城市规划设计,被排斥于整个经济社会之外,在束缚中停滞不前。
第四阶段(1978-1999)再启
在禁锢中积蓄力量,只待破茧而出的重生。随着“文革”的结束,城市规划的第二个春天正在生根、萌动、抽丝、发芽。1978年3月,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城市工作会议,制定出的《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昭示着城市规划工作再启征程,迎来一个开放式的规划年代。城市数量在这短短的二十年中,由190个增加到663个,其中大城市、特大城市及超大城市有93个。
这一时期,可以被划分为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阶段。
前十年,规划界将永远记得两个节点:其一,即为1985年,全国324个设市城市的第二轮总体规划提前完成,标志着规划的设计和管理工作已全面恢复;其二,便是1989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城市规划法》,40年的城市规划坎坷路,在这一本法案中得到提炼总结。这期间,规划设计上取得的突破,以及更加完善的规划思想,都为90年代探索新的城规转折点,做好了充足的铺垫。
后十年,全面宽敞的开放式规划体系更加全面的诠释出来,包容一切符合现代化城市规划创作的观念与方法,营造出一种自我调整的转折环境。90年代末,全国第三轮设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基本结束,新的规划具有探索性的时代价值,为开放式规划寻得一个崭新的方向。不再是单一的规划,让整体性、复杂性、多层次性、连续性、经济性等各方面观念兼顾,融合。
第五阶段(2000-2014)深化
新世纪后的城市规划,得到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两院院士周干峙先生,这位一生牵挂城镇化的老人,让我们知道,中国内地的城市规划进入了第三个春天。
时代迅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建设在不断的突破中,让世人瞩目。当来自世界各方的城市规划理念、模式,通过互联网不断的冲击着中国的设计师们,一个个地标性建筑、一处处迅速兴起的大规模楼盘……在不经意中,拔地而起。文化、思想的碰撞,让我们的城市规划学习了先进经验,但也不可避免的走了一些弯路。
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问题、生态矛盾变得日益显著。生态环保在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话题的同时,也悄然“躺”在政府的办公桌上,正式成为了各级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表”。“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没有空泛的理论,不提宏伟的蓝图,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语让我们的城镇规划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我们知道,从此刻起,城市规划不再单单在钢筋水泥中独自前行,而是依山傍水,城市与自然相容,达到和谐,获得共生。
通往成功的路必定是艰辛坎坷的。一次次的经验积累,让城市规划的理念不断推陈出新。静下心来想想,城市规划、城镇规划、城乡一体规划到人居城市规划,这几次大的升级,似乎不仅仅只是城市容貌的变迁,或是设计理论的创新,蕴藏其中的,我想,应该是一份“人性”。城市,不是人类寄居的冰冷躯壳,而是我们赖以生活的家园。
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根,我们的国,我们的城,才能在风雨的洗礼中,可持续地继续前行……未来的城市,向左走?向右走?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