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1月13日消息:早餐喝着咖啡,在高楼大厦、玻璃幕墙里上班,在体量硕大的购物中心疯狂消费,这该是不同城市中的人共有的生活状态吗?显然不是,然而这样的场景却一次次出现在我们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似乎表达了一种人们对都市生活的憧憬。我们不禁要思考,是什么让我们对都市文化有了这样刻板的印象?是什么让我们的城市丧失了个性?我们的城市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文化?
近年来,好莱坞电影到中国取景越来越频繁。以往这类电影取景基本都选择上海,其国际资本大都市的形象早已稳固地确立在主导世界话语权的美国人心中。而今年上映的《变形金刚》第四部打破了这种惯性的叙事,大大拓展了西方人对现代中国及其都市的想象空间,除了香港,北京、广州、天津都妥妥地站在了这一序列中。很多中国市民都因为影片中出现自己的家乡而兴奋不已。不过,对我们来说,一方面固然是为自身发展获得了肯定而欣喜,但也要意识到,这样的反应是否太拿美国人的意见当回事了,毕竟这种认定中透露出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在美国的动作大片中,对世界各地现代都市文明的想象都是以美国自己的特大城市作为模版的。现在美国人对发展程度很高的特大城市界定,是以第三产业、国际组织驻地、跨国公司总部、科研实力、新兴科技产业、大量人才流动和物流等因素为依据。《变4》中吸纳的天津元素,无论是大剧院或是国际机场,无疑也是美国式西方“现代化”概念所能统摄的范围。经过有意识的挑选,遥远、神秘、不可捉摸的“文明古国”或“社会主义中国”便被置换成了一个现代资本主义意义上的“西式”国家。
更有意思的是,虽然空间落在中国,但除了早就融入资本全球体系的香港街头跑着一些“没面目”的人以外,大陆城市基本没有中国人出现,于是就出现了诡异的一幕: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奔跑于被认定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中国街巷中。这反映出他们的内心:希望中国进入他们的话语系统,但又不希望中国作为一个“主体”加入,仅仅是以西化国际大都市的空洞的、景观化的“空间”加入,他们仍然掌握一切主动权。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股强大的外来都市叙述统治了话语世界,并通过浮夸的现代文明描述模板和绵延不绝的宣传攻势,让中国民众对这种怪异的口味习以为常,甚至重口味地上瘾,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对文化的侵害。这种影响尤其显现在目前的城市文学中,不少青年作家对城市空间的理解仅限于购物中心、咖啡馆、写字楼,很难逼近具有地域特色的都市文化,国际化大都市被简化为林立的玻璃幕墙摩天大厦。这样的城市叙述,反过来又成为吸引外来者的绚丽神话和加固城乡二元模式的黏稠水泥,让仅仅是城市的一种“可能性”上升为非此不可的“必然性”。
在这种情形下,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都市文化和都市叙事就显得迫在眉睫。
事实上,脱离全球城市“一体化”,也是世界上许多城市达成的一种默契,比如西班牙第二大城市巴塞罗那不但拥有地中海沿岸最大的港口码头,是国家重要的商贸、工业和金融基地,还收藏着天才建筑师高迪的杰作,并以闻名全球的足球文化著称。德国第五大城市法兰克福不但在“现代城市”标准下堪称典范,是欧洲重要的金融中心、交通枢纽,更有歌德故乡、新马克思主义研究重镇法兰克福学派、博物馆城市等重要文化标签。日本第四大城市京都不但有丰富的工业体系,还是一座保留传统文化的城市,同时也因多次举办国际会议而具有国际声誉。这些城市都没有因为建设现代化都市而丧失自身特色,同样也不因保持风格而延误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保持城市风格和文化的差异性,或许正是我们需要纠好莱坞及全球化之偏所应当坚守的地方。
这些城市能保持自己的风格,首先是因为自身文化的复杂性,当然还包括对这种文化特殊性的清醒认识,比如西班牙曾经长期属于阿拉伯帝国版图,德国则是欧洲的“十字路口”,日本深受儒家文化圈和西方文化双重的深刻浸染。多元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就需要有一支较为强势的文化作为支撑,现在这些城市的文化自信多半源自这种支撑。而美国因为原本的印第安文化几乎灭绝,如今的居民基本都是外来者,形成的文化便是商业性大于民族性或地域性。
可见,多元交融和主干支撑对城市文化的形成而言缺一不可。
我们的城市缺乏特色,首先是由于缺乏文化的自信,说到底是未能平衡这二者的关系。我们在丧失自信的过程中,将“现代化”等同于“西化”甚至于“美国化”,这对城市建设产生了很大影响,造成今天千城一面的现状。我们在仿效美国城市“模版”的同时,忽视了动态的融合与坚持。以天津来说,城市的历史起源和附着其上的文化品质具备了充分的复杂性,政治、经济、军事、交通、民俗乃至革命等各方面因素,都在不断塑造着这座城市的品格,而不仅仅是“开埠”影响了这座近现代历史名城,我们需要充分激活这些文化元素,并沿着它们规划出丰富的发展路径,尊重文化多元性并引导多元性文化与主体文化的融合,天津自然能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
推荐阅读:
(来源:天津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