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复合观景台,可以做亲水旅游(设计图)
郭捷
中国园林网11月14日消息:上周四开始,海都报推出“生态泉州大美两江”大型策划报道。一周来,很多市民通过多种方式畅想两江未来几年的建设。昨天,海都记者接到一份“洛阳江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图,文图并茂,系统专业,可以算得上“高大上”了。
投稿的热心市民,是25岁的泉州人郭捷。这份生态湿地公园设计,他花了一年的时间。
郭捷说,他在网上看到本报策划,就把这份大学毕业设计拿来,期待抛砖引玉,让更多人参与“大美两江”的设计,也让更多人爱护两江,建设两江。
关注洛阳江湿地 花一年做设计图
郭捷是泉州市区人,去年毕业于福州闽江学院,学的是景观,目前在福州做设计工作。
前几年,郭捷和同学到台湾交流学习,感受到当地对人文、对自然遗留资产的尊重和保护性利用。大三暑期,郭捷的家刚好搬到洛阳江畔,他到洛阳桥一看,顿时被吸引了。
“生态其实很不错,但桥两边的情况不乐观。”郭捷看到当地的骑楼老街,看到阿婆悠闲撬海蛎壳,很为这份泉州特色感动,决定毕业课题就关注洛阳江河口景观改造。
为了做好这份毕业设计图,大四这年,郭捷一有空就去洛阳江做调查,和当地的阿婆们聊天,征求居民意见。回到台湾时,他还旁听了很多台湾湿地建设的课题讲座。
郭捷说,泉州未来几年要保护和提升两江,他希望能在这场头脑风暴中为这座城市做点什么。
红树林观景平台 做生态教育基地
郭捷设计的目的,是希望洛阳江能利用现有的生态优势,打造一个生态、文化、休闲走廊。他的设计中,继承了洛阳江河口湿地原有的生态人文的历史脉络,希望让人们知晓泉州湾洛阳江河口的生态人文的历史变迁。
设计图中,还增加了不少人工水塘。郭捷期待通过这样的水塘,把各个不同功能属性区域联系起来。在洛阳江河口红树林湿地保护区内,形成景观廊道和生物多样性长廊,并成为河口湿地的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屏障,尽量减少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影响。
红树林作为洛阳江的特色,也成为这份设计的一大亮点。建设在其中的红树林观景平台,各种浮台(一种供人休息的海上平台)既能让人看到自然景观,做生态旅游,还能做生态教育基地。
用海蛎壳来净水 栽种功能性植物
如何改善目前的水质,郭捷提出一个新的想法:人工污水净化系统、人工湿地,外加特别设计的海蛎壳净水法。
“海蛎壳其实不该乱扔,完全可以利用起来”,郭捷解释,在洛阳古镇,海蛎壳能变废为宝,抹成粉刷墙,其实在台湾不少地方,也有类似的做法;如果将海蛎壳收集在网笼内,固定成为一些净水单位,在竹排上可以无土培育一些功能性植物,缓解河口区域水质富营养化,而且建净水浮排,本身也是一大景观,还能改善周边乱倒海蛎壳带来的环境脏乱差现象。
这个方法到底可不可行?泉州七中化学竞赛主教练、教研室副主任倪晓东介绍,海蛎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本身没有净水功能,但是海蛎壳上的孔隙有一定的过滤作用,使水看起来更干净;而能否真正净化水质,则主要还是要看种什么样的功能性植物,有关部门不妨先行论证。
提升洛阳古镇区 做海丝展示基地
在郭捷的设想中,人文被提到最重要的位置。
洛阳古镇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洛阳古镇历史性街区的保留,是对这个地域的人文生态和生活态度的反思。对于泉州来说,这是对外展示地方集体记忆和海丝起点的平台。
因此,他也将洛阳古镇纳入河口湿地公园,将整座古镇变成河口湿地人文景观博物馆,让人们走进古镇,就能感受洛阳江海丝记忆。
在古镇改造中,设计配备了完善的游憩系统和空间,保留老街空间的文化精髓。古镇区还能分流湿地公园的人潮,尽可能地减少人类活动对湿地保护区的干扰。
此外,除了完善河口沿岸区域的交通路线外,设计还增加了“海上丝绸之路”步行桥,让游客能全方位立体体验河口湿地。
比景观重要的是教育民众去保护
郭捷说,台湾很多景观原本条件并不好,而是他们善于利用。
“不仅要建设设施,关键是要教育民众,改善市民的人文生态素质。”郭捷说,他曾参加一个湿地营造活动,当地不仅邀请规划专家,还请了很多社区居民,甚至游客来畅谈规划。这个活动,反过来又教育了民众,让更多人有保护意识,将这样的观念留给下一代。
在他看来,泉州资源丰富,景观改造应该先从人的态度做起,尊重祖先留给我们的资产。
“规划不妨大胆一些”,郭捷建议,泉州市政府做规划时要超前一些,先把蓝图构架好,再结合实际情况分期实施。
郭捷发来的这些设计图纸和建议,海都记者随后转交给了泉州市规划部门,得到他们的肯定。泉州市规划局市政科相关负责人表示,感谢郭捷带来既热心又专业的设计,他们将仔细研究,将设计图交由规划设计研发单位,以便规划时做进一步参考。
推荐阅读:
(来源:闽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