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1月14日消息:12日,江苏大地再次被浓重雾霾攻陷,全省13个省辖市空气质量在轻度-重度污染之间。
“厘清雾霾形成机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雾霾治理难题。”江苏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顾为东认为,雾霾形成与气溶胶构成有直接关系。他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数理分析和实地试验研究发现,中国雾霾频发与我国东部地区水土环境污染、大量滋生微生物种群有直接关联。
清华大学一个研究组日前对雾霾的成分进行DNA测序,发现雾霾中有1300多种微生物。
“微生物就好比是空气中的‘蓝藻’,遇到适宜的条件就会蓬勃发展。”顾为东告诉记者,空气虽不是微生物滋生的良好场所,但土壤、水体、各种腐烂的有机物以及人和动植物体上的微生物,都可随着气流运动被携带到空气中,吸附在气溶胶凝结核表面,进入生命周期的迟缓期。当土壤中水分蒸发携带的氨氮营养物与气溶胶凝结核结合,微生物便进入对数生长期。在适宜条件下,附着在气溶胶颗粒上的微生物迅速繁殖,气溶胶体积迅速增大,水分含量低于80%,最终形成雾霾。
顾为东经充分调研认为,造成中国雾霾频发的“罪魁祸首”,是污染物排放和微生物快速繁殖的叠加效应,其主要根源是土壤和城镇环境的面源污染。与英美等国家的雾霾相比较,其普遍性是,雾霾是由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为凝结核生成;而特殊性则是其形成、扩散快,凝结核体积属跳跃式、突发性增长。
正是这一形成机理的特殊性,使得中国的雾霾具有与欧美的雾霾不一样的表现形式。
“中国‘雾霾’对人体的直接伤害相对较低”。顾为东介绍说,1948年10月,持续4天的美国匹兹堡“浓雾事件”直接导致20人死亡,约6000人患病。1952年12月,英国伦敦发生严重雾霾,约10万人罹患各类呼吸道疾病,丧生者达4000多人。而中国“雾霾”虽然频发严重,可直接伤害致死案例目前未见报道。
顾为东认为,中国雾霾的特殊性给中国政府治理雾霾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但也增加了综合治理难度。因此,治理中国雾霾,在继续推行传统治理举措的同时,更要根据中国雾霾产生的地缘特性,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加强对农田和城乡垃圾等污染源的治理,大幅度降低凝结核的产生和微生物的繁衍集聚,破除雾霾生长孕育的“温床”。
推荐阅读:
(来源:新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