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花木融资新模式推广还需各方努力

2014年11月17日 09:14四川日报刘莉

中国园林网11月17日消息:陈波很有钱,他在成都市温江区做花木生意,一年能卖出几千万的花木;但陈波又总是“缺钱”,花木回款有周期,资金“滚”不起来常让他寝食难安,“找同行借,难;找银行贷,更难。”

不过,最近陈波尝了一盘“鲜”—用20亩地的花木为质押物,获得了银行贷款80万元。和过去不同,这回银行很“大方”,没要求房子或铺子作抵押,融资门槛明显更低。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温江区把目光投向遍地的花木,引导银行与当地花木企业、花木交易平台等合作,探索花木仓单质押融资,形成多方共赢的新模式。

遍地资产为何难变财产?

陈波是温江“花木之乡”销售大军中的一员。前几天,他往银川发了一批货,400多棵国槐树,价值上百万。“货是发过去了,款还没看到影子呢。”

先货后款,在花木销售业内是常见的事。这几年,陈波的大单子一个接一个,一些全国知名的房地产开发商成了他的客户。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就以去年为例,全年花木销售额5000万左右,大部分的货都是收购来再卖出去,需要的资金量很大。”陈波估算,如果资金有保障,一年再多卖3000万元花木也没问题。

温江区农发局测算,温江区花木种植面积有15万亩,要达到花木产品合理流转,每年花木种植户和花木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在8亿元以上。缺钱了怎么办?“通常是找同行借。”陈波说,这种办法不稳定,也有一定风险。他也找银行贷款,但过程往往很艰难。“银行要求必须有房子、铺子同时作抵押。”

温江区农发局副局长吴文彬分析,银行对花木敬而远之,有几重顾虑:一是不同品种和品相的花木价值几何,银行心里没底;二是花木是“动产”,随时有可能被卖掉,银行难以监管;三是万一借款人还不上钱,这些花木如何卖出折现,又是一个大问题。

“温江区在地的花木资产有300亿左右。”吴文彬说,要让这些资产从“沉睡”状态中苏醒过来,必须要“多方共赢、风险可控”。

推广新模式还需各方努力

银行的顾虑,放到温江区内一些从事花木行业的机构或组织眼里,那都不是事儿。“针对花木价值评估,我们已有一套成熟的系统,也有专业的团队。”成都花木交易所副总经理许阳说,每天都有上千个品种的价格信息在平台上更新,近几年的历史价格也能作为参考。

温江区方信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总经理路通认为,不少专合社本来就在从事花木收购,对当地种植户的情况很了解,又有较成熟的销售网络,完全可以参与到花木贷后监管、质押物回购等环节当中,“大家‘各司其职’能降低风险,又可以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今年,温江区整合各方资源,尝试花木仓单质押融资,陈波成为了“试吃螃蟹”的人。

成都花木交易所对陈波的20亩花木进行了评估,得出结论是价值约280万元,并出具了花木仓单;成都农商银行温江支行根据这个仓单,对陈波的贷款申请进行审查;审查合格后,银行、成都花木交易所、方信专合社、陈波四方签订协议,由方信专合社负责贷款期内这块地花木的监管,如果贷款到期陈波无法及时还款,方信专合社负责先还款,再自行处置这批花木。

最终,陈波获得了80万元贷款。“贷款成功后,这块地里的花木就不能乱动了,我们会派人每天去现场检查。”路通说,将来可以用先进的科技代替人力,比如引入RFID传感器、电子围栏等,对在地的花木进行定位,一旦随意移动,系统就能立刻通知到后台。

“如果这种模式能成功,就可以复制到药园、果园、茶园里。”路通说,这将在更大范围内唤醒农村资产,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推荐阅读:

江西:赣州林权抵押 破解林农融资难

重庆启动PPP投融资模式改革

浙江:龙泉创新模式 试解林地流转融资难题

开启林业产业投融资发展新时代

(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