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1月20日消息:金秋时节,走进“中国银杏之乡”——泰兴、邳州、郯城等地,一片片银杏林如同画卷般映入眼帘。阳光下,一颗颗壮硕挺拔的银杏树生机勃勃、熠熠生辉。秋风吹过,但见金黄色的叶片在空中飞旋而落,铺就了树荫下金灿灿的美丽。
这几片银杏林堪称国内外银杏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基因库,拥有银杏种质材料1000多份。它们的创建与繁荣,凝聚着著名银杏专家、南京林业大学教授、2014年何梁何利基金获奖人曹福亮数十年研究成果的心血,也寄托了一个用银杏编织的产业链之梦。
建立银杏种质资源库,选育优良新品种
曹福亮出生于江苏省姜堰市,一个盛产银杏的地方。1978年,“科学的春天”到来、共和国百废待兴之际,曹福亮踏进了南京林学院的大门。学林爱林的他一直把家乡的银杏珍藏在心中最温暖的地方,立志要把专业学习与银杏结合起来,让银杏的开发价值越来越高。
20世纪80年代,农民种植银杏热情高涨。老百姓深有感触地说:“东赚钱,西赚钱,不如门前白果园”,“要想富,就种银杏树”。然而,曹福亮发现,家乡的银杏树虽然数量较多,但品种比较单一,品质优良的品种很少。要解决这些难题,首要的任务就是建立银杏种质资源库。
为此,在近30年时间里,曹福亮带领课题组成员走遍浙江、福建、安徽、湖北、四川、贵州等银杏产地或分布区,甚至远赴日本和美国,广泛收集了银杏种质基因材料1000多份,建立了国内外规模最大、种质资源最丰富的银杏基因库。这一填补空白之举,为国内外银杏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种质材料。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愉评价说,这同时也为国内外学者开展银杏常规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及其他高新技术育种和银杏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建立了重要的基础平台,必将对银杏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产业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银杏基因库的基础上,曹福亮又率先提出了传统育种和现代分子育种技术并举、近期和远期育种相结合、以多用途银杏良种选育为目标的定向遗传育种策略。他带领的团队先后通过杂交育种和选择育种,选育新品种、新无性系35个,创制新种质27个,从而为银杏优良品种的推广提供了重要保证。
集成创新培育技术体系,带动银杏第一产业
银杏可谓是地球3亿年前留下的“活化石”,它曾与恐龙一起生活于白垩纪。在植物分类学上,银杏属于银杏纲银杏目银杏科银杏属,是银杏纲植物现代残存的、唯一的种,仅在我国存在自然生长的植株。它同时还是集药用、材用、食用、观赏于一身的多用途树种,有着巨大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
如何让像银杏这样古老的树种焕发新的生命与活力,一直是林业领域科研人员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曹福亮执着地在银杏学的基础理论、产业发展和科学普及领域辛勤耕耘,不断深化自己的研究课题、扩大自己的工作范围。为了满足极限区域银杏培育的需要,他率先在新疆、西藏、海南等地开展了引种试验。特别是,他曾先后四次入藏,强忍身体不适,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高海拔地区建成了第一个银杏引种试验地。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曹福亮带领的研究团队先后筛选出可供西藏、内蒙古、新疆、海南等试验推广的品种、无性系。同时,他又带领团队率先开展了培育技术体系的研究。通过确定不同银杏专用肥的氮、磷、钾、硒、锌等营养元素最佳配比和增施量,建立银杏—农作物复合经营概念模型和最佳模式,以及可视化银杏多目标经营决策模型和银杏培育专家系统等关键技术内容, 集体创新了银杏核用园、叶用园、花粉园、材用园定向培育技术体系。
银杏定向培育技术的推广,有力地促进了银杏的大面积种植,为我国银杏可持续经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我国一些地区,银杏的栽培和利用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分页]
开展银杏深加工攻关研究,推动银杏第二产业
1995年秋,曹福亮回家乡探亲,又“撞”上了新问题。老乡们说:现在银杏果虽然丰产,但价格却降了下来,帮我们想想办法吧!
望着银杏树上一串串金色的果实,还有老乡们的焦虑神情,曹福亮陷入了深思。经过仔细考虑,他决定立即调整自己的工作重心,专攻银杏深加工研究,以解决农民遇到的增产(量)不增收(入)的问题。
回到学校后,当他道出这一想法时,很多人不理解。但曹福亮认定:什么成果都不如满足农民的需求有意义,更何况这里边大有文章可做。接下来,他在校内专门组建了一支多学科学者参加的研究团队,开展协同攻关。
工夫不负有心人。这支研究团队精诚合作、攻坚克难,很快就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首次利用现代发酵技术研制富含有益微生物、复合酶与银杏黄酮等活性物质的新型合生元,定向制备了4种银杏生物饲料添加剂产品,突破了菌株选育和适口性改善等技术;同时,还创新集成了活性炭、空心刨花板和重塑白果等制品及悬浮细胞生产黄酮和内酯制备等关键技术。
银杏花、果、叶、材多用途加工关键技术的突破和示范推广,促进了银杏第二产业技术转型升级,带动了银杏产区农民致富,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大丰收,并在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银杏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大限度地发挥银杏的综合效益,进而为实施银杏产业化战略奠定基础。
提出银杏文化体系构想,催生银杏第三产业
“古色古香”的银杏亦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人文价值,历代有关银杏的诗词歌赋、书画碑碣层出不穷。在曹福亮看来,传播银杏文化也是银杏研究、开发的课题中应有之意。科研工作之余,他把目光投向了银杏的第三产业,积极探索建立银杏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体系。
在深入调研和思考的基础上,曹福亮率先提出了银杏文化、银杏森林公园、银杏旅游服务的“三产”理念。近10年来,他先后带领团队主办、承办、协办中国银杏节8次,还策划、指导、参与了安陆国家级银杏森林公园、邳州中国银杏博览园等10余项银杏主题公园和重要景点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催生了银杏第三产业的诞生和发展。
如今,“银杏之乡”游人如织,美景如画,越来越多的文化活动也应运而生,为景区增添了活力,为游客增加了乐趣。
除此之外,曹福亮还创作、主编了《听伯伯讲银杏的故事》《银杏奥秘》《中国名树名花名鸟》等多种读物。其中,《听伯伯讲银杏的故事》一书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为了写好这本书,他依托团队的科研成果,以“一个场景、一个对话、一个故事、一幅漫画、一个知识点”的原创手法,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以及全媒体的传播方式,引领孩子们进入银杏王国去探索和发现银杏的奥秘。
作为一名林业科技工作者,曹福亮始终把国家的需要当作自己科学研究的动力,把百姓的需求当作自己科学研究的重点。为国家多做贡献,为百姓多提供服务是他工作的信念。正是有了这种信念,他的研究才多了些“乡土气”,也更接“地气”。
辛勤的耕耘和全心的投入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曹福亮创建和领导的银杏研究团队在国内外同行中声誉日隆,其研究成果为银杏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链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这条可持续发展的“银杏苗木培育—资源培育—资源加工利用”产业链,已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曹福亮用银杏编织产业链之梦,在圆梦中铭刻了一个金色的印记。
推荐阅读:
(来源:科技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