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月13日消息:池州市近年来转变传统林业发展模式,主打“特色经济牌”,通过典型示范、政策倾斜、技术支持等途径,积极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目前,全市林下经济总产值已超过15亿元。
东至县洋湖镇八音村有个“野猪林”,但这个“野猪林”可不是《水浒传》所描绘的险境之地,而是该镇返乡农民创办的、以养殖野猪为主业的生态园。“野猪林”的主人叫汪新春。他2009年从上海返乡创业,利用家乡优越的生态条件搞养殖,征用150亩林场规模养殖山猪。如今,他养殖的商品山猪在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尤为热销。汪新春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带领周边农民共同致富。
同样乐享“生态红利”的青阳县酉华乡双冲养鸡场,利用200亩林地养殖“皖南土鸡”,带动全县发展林下养殖“皖南土鸡”大户140多个,林下养殖总产值将近3亿元,林农户均年增收3000余元。如今,青阳县以推广林禽模式、林畜模式、林药模式和林旅模式,构建了融生态观光、蔬果采摘、旅游接待为一体的生态庄园发展模式。近三年来,该县林业产值年均增速达40%以上。同时,在池州市,随着杏花村、齐山—平天湖湿地公园、牯牛降的开发和升级,以及一大批农家乐、生态庄园、生态家园的建成,有力促进了该市森林旅游产业的快速增长。
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林业的组织化、产业化、规模化进程。贵池区棠溪镇西山村是有名的“焦枣村”,全村300余户枣农有近6000亩枣园。“近年来,焦枣经济可让农户收入几十万元,远比在外打工强。”池州市棠溪西山焦枣产销专业合作社社长程根宝道出了该村外出村民纷纷返乡的原因。为让社员们能够应对市场变化,程根宝鼓励他们发展林下高收入经济。村民方家龙在自己的枣园里套种白芨,一分地出产的白芨竟卖了1万元。目前,池州市已建立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86家,涉及农户11216户;拥有省市级林业龙头企业63家,亿元以上企业3家。
2013年6月,池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推动该市林下经济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据池州市林业局局长汪力介绍,该市“力争到2016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林下生产、加工、利用和营销体系,林下经济发展规模达200万亩,产值在2012年的基础上翻一番,直接参与林下经济发展的林农人均收入翻一番”。编后
池州市山区农民依托优越的生态资源,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分享“生态红利”。他们用保护生态的办法,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这种做法值得肯定。
推荐阅读: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