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1月4日消息:近日,住建部、文化部等10部门发布《暂行规定》称,从11月起,严禁在历史建筑、公园等公共资源中以自建、租赁、承包、转让、出借、抵押、买断、合资、合作等形式设立私人会所,对现有的私人会所将区分情况进行清理和处置。
前段时间,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霹雳风暴猛烈荡涤着私人会所里公款吃喝玩乐的腐败,而此次10部门再出禁令,将私人会所从历史建筑、公园中扫地出门,不仅是巩固反腐败成果的一项长效机制,更有着保护文物和历史文化,保护公众文化休闲权利的考量与意义。
众所周知,历史建筑是有着特殊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体,其中许多是文物,甚至是国宝。历史建筑的作用,一是具有保护价值,作为见证历史文化的构件,永远的传承中华文化;二是供人们参观、游览与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私人会所占据历史建筑,弱化或改变了其所固有的文化属性,挤压了公众的文化资源。更大的副作用在于,私人会所主要经营高档餐饮、休闲、健身、美容、娱乐等,这些项目与传统文化格格不入,不仅影响甚至污染历史建筑的文化内涵与氛围,且会对建筑文物造成损害。
公园是政府投资建设的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健身、文化娱乐的公共场所,这一性质决定了公园内所有风景都应该对公众开放。然而奇怪的是,一些城市公园内好山好水好景观被围了起来,变成私人会所,门口还竖起标示牌“游人止步”“禁止入内”等,实际成了少数有钱人及公款消费者的“后花园”。私人会所大行其道,损害了公众看风景的权利,据全国绿化委员会公布的数据,目前中国城市人均拥有公园及绿地面积11.18平方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如德国人均公园绿地面积50平方米,美国是40.8平方米。公园本身就僧多粥少,私人会所占据着非常珍贵和有限的公园资源,势必导致公园内的游客更拥挤。私人会所垒起的一道道围墙也阻断了风景,破坏了公园景观的完整与协调。
那么,私人会所为何喜欢“潜身”于历史建筑和公园?原因不难揣摩,看中的是这里环境幽雅,风景优美,再就是“靠山吃山”青睐于文化包装,让本没有多少文化含量的吃喝玩乐镀上一层文化“金箔”。另一方面,历史建筑和公园内滋生大量私人会所,根源于钱字作祟,管理部门把本应为公众服务的公共资源出租给私人会所赚钞票,私人会所则通过租用公园内得天独厚的优质资源,用天价招揽公款消费者,大肆牟利,二者一拍即合,唯独公众利益受损。
将私人会所扫荡出门,还园于民,还历史建筑的文化属性,让历史文化资源回归公众,首先需要各地严格执行规定不打折、不走样,同时也需要历史建筑及公园的管理部门多些公众意识,少些牟利之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