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湿地公园不能损害地球之“肾”

2014年01月17日 10:09中国旅游报

中国园林网1月17日消息:湿地具有保持水源、降解污染、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一批湿地公园的建立,对于保护湿地、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然而,据报道,有记者参观一个湿地公园。一入园内,只见水泥路面宽敞平坦,亭台楼阁引人入胜,游乐设施高档气派,餐饮场所人声鼎沸。谈起园区经营收入情况,当地领导信心满满、神采飞扬,而前去参观考察的湿地研究专家们则听得眉头直皱。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的三大生态系统,具有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产生着巨大的社会生态效益。沼泽滩涂原无用,而今始知“肾”珍贵。在国内,由于庞大的人口数量、快速的经济增长和有限的水土资源,使湿地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随着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由于认识不足、机制不健全、法规不完善、资金投入有限、管理力量薄弱,导致急功近利、破坏湿地的事件时有发生。

目前,国内湿地公园建设和运行上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建设体量过大;二是过分强调人工景观;三是拓展项目过多。归纳起来,就是没有把保护湿地的生态功能放在首位,而是借保护湿地之名行经营赚钱之实,环境生态效益让位于经济效益,这有悖建立湿地公园的初衷。

尽管国家有关湿地公园的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要严格禁止或控制大型土建工程、永久性建筑和景观设施的建设,但时下不少湿地公园内不仅水泥或柏油硬质路面修得太宽,且有的还采用块石水泥护岸,餐饮、游乐设施面积太大,有的公园内甚至大桥凌空飞架、摩天轮高耸入云,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也与湿地公园自然景观格格不入。或许有人认为,湿地公园要方便游客车辆通行,路就要修得很宽。事实上,游客到湿地公园是体验自然的,路修得窄一些,游客下来步行一段更能亲近自然。即使是修路,也要采用透水的石板路、石子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样是解决游客行路问题,江苏沙家浜湿地公园就没有建大马路,而是以乘船走水路为主,这样既不破坏生态环境,对游客来说又别有情趣。

不言而喻,加强湿地保护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湿地保护专家呼吁,根据公共利益优先的准则,应给予湿地以合法地位,确保禁止开发和合理利用等项原则得到有效遵循,是让“地球之肾”永世长存的可靠保证。

建设湿地公园要以尊重自然、适应自然为要旨,工程建设项目越少越好,把人类活动干扰降到最低程度,尤其是生态和绿化项目要尽可能减少人工痕迹,能不动的尽量不动,能少动的尽量少动。有些湿地公园把原有的生态植被、乡土树种砍掉,引种外地高档名贵树种,这样做景观效果好了,但破坏了原有生态结构,生态效果反而不如以前。即使是原来缺少植被的地方,也不用去搞人工绿化,只要保护起来,不去干扰就好。

建设和管理好湿地公园不光要更新观念,更要转变机制,湿地公园应以“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为宗旨,在公园内设立湿地保育区、科普宣教区、湿地体验区、游客接待区等功能区,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推荐阅读:

新疆:新增8处国家级湿地公园 目前共有24处

山西:孝义胜溪湖湿地公园被评为省级湿地公园

我国已出台19个省级湿地保护法规

山东:昌邑滨海湿地跻身国家湿地公园行列

(来源:中国旅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