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月20日消息:1月12日,在福建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水鸟栖息地调节区高潮水位时,保护人员发现了2只极危物种勺嘴鹬。
当天,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保护区正共同开展水鸟调查,除勺嘴鹬外,在鸟调区还记录到近600只黑腹滨鹬和250多只环颈鸻,这证明对闽江河口湿地的水鸟来说,调节区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高潮位栖息地。
闽江河口湿地水鸟栖息地位于五门闸至三门闸之间的实验区范围内,面积约34公顷。保护区成立之前,周边村民在此滩涂上进行传统水产养殖。2003年成立县级保护区后,实施“退养还湿”政策。但禁养后,互花米草迅速入侵滩涂区,至2008年,这一区域滩涂全部被互花米草占领,造成湿地板结,地栖生物消失。为此,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与长乐市启动了“福建闽江河口湿地保育合作项目”,多次派专家实地调研,在互花米草入侵板结区建立水鸟栖息地调节区,举办养殖讲座,指导当地村民从4月底至10月中旬进行规范养殖;从11月至次年3月底水鸟集中迁徙、越冬期,腾空池塘,保留适量水位作为水鸟栖息地。这样既防止了互花米草再生,又扩大了高潮位时各种水鸟的栖息地和觅食地,还使原来从核心区和缓冲区迁移出来的传统养殖户得到安置,解决了生计问题,实现了人鸟的和谐共处。
福建省观鸟会水鸟监测部负责人倪光辉介绍,通过近两年来的监测发现,养殖收成后的水鸟调节区还留下很多鱼虾,吸引了众多水鸟前来觅食、栖息。
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主任张嘉颖说,鉴于此次成功的经验,下一步将继续指导保护区在冬季实施水位管控措施,维持塘底高低不等的水位,营造深浅不一的水域,以满足不同种类水鸟的需求,吸引更多水鸟前来栖息,提高调节区的生态价值,打造闽江河口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家园。
勺嘴鹬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极度濒危物种,全球种群数量不足200对。其最大特征是嘴巴呈勺子状,繁殖于北欧及俄罗斯,在缅甸、中国等地越冬,闽江河口湿地是目前发现为数不多的越冬地之一,最高纪录为16只。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