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月21日消息:会“呼吸”的沥青地面几分钟就能排干路面积水;长满植物的绿色屋顶不但美观,还大大降低室内温度……18日上午,30多名通过深圳商报和22度社区官方微博、微信报名的市民,参加了由市规土委主办的“市政交通公众开放日”活动,前往光明新区参观低冲击开发雨水利用示范项目。
当天的活动中,市民们共参观了光明新区门户区市政道路、新区群众体育中心以及光明新城公园三个示范项目。据记者了解,所谓的“低冲击开发理念”,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要求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设施和技术措施,实现对降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建设区域开发建设后尽量接近于开发建设前的自然水文状态。近年来,在城市飞速发展的同时,深圳市的水问题愈加突出,成为制约城市发展核心因素之一。为了迅速改变深圳水资源严重失衡,水生态脆弱的现状,2004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引入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理念,积极实践低冲击开发建设模式,并于2009年正式启动创建150平方公里光明新区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
“快看快看,这个路面会‘呼吸’,它在吐泡泡呢!”在第一个参观项目——位于广深港高铁客运专线光明城站前的三十八号路边,围观的市民小朋友们拍手叫道。原来,一辆模拟“下暴雨”的洒水车刚刚开过,还不出三分钟,大量的积水就渗入地面的缝隙“溜”走了。据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任心欣介绍,其奥秘在于该路面所采用的沥青材料透水性能更强,并且道路两边的绿化带位置低于路面,因此下大雨时雨水不会积在路面,而是优先汇集进入下凹式绿地进行过滤、滞蓄、渗透。这样一来,大部分的雨水径流直接用于补充地下水,减少了道路内涝,让过往车辆在雨天行驶更加安全舒适,同时减少城市排水管网压力,浇灌绿化植物,一举多得。任心欣告诉记者,虽然这种特殊的沥青材料造价比普通沥青要贵80%,但是因为只需在道路表面铺设6~10厘米厚度,其成本在整个道路修建比例中大约只占1%,因此适宜推广。目前光明新区已有23条共计17公里市政道路采用了这项技术。
随后,市民们来到位于华厦路与光侨路交汇处的光明新区群众体育中心。据任心欣介绍,这里大部分的建筑都采用了长满植物的绿色屋顶,不但美观,而且可以有效削减雨水径流。停车场和广场地面都用草格铺砌,便于雨水渗入;绿地部分也采用了低冲击开发技术,采用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园,承载停车场和广场的超渗雨水径流。
在体育中心旁不远处的光明新城公园,除了采用透水铺装,市民们还看到了植被草沟。任心欣介绍,这个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的大公园里,没有埋设排水管道,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依山势而建的植被草沟。这些草沟最宽的约3米,不下雨的时候看上去就是一段普通的凹地,一旦下雨就会变成水塘。流入的积水可以直接入渗补充地下水,同时公园内结合水景设施和地形,还设置了3座雨水收集池。按照深圳年平均降雨量计算,产流量远大于公园用水量,依靠雨水就完全可以满足园内绿化浇灌、水景补充、道路和广场冲洗等需求。
推荐阅读:
(来源: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