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红树林生态系统趋崩溃 2400亩虾塘退塘还林

2014年01月21日 10:04南海网

中国园林网1月21日消息:好消息!

近日,海口市出台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退塘还林工作实施方案,决定到今年3月,对保护区内2439.5亩虾塘全部实施退塘还林。

保护红树林就是保护海南的肺。

东寨港是我国第一个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也是迄今为止我国红树林保护区中红树林资源最多、树种最丰富的自然保护区。然而,当地村民在保护区内大规模养虾,导致红树林生态系统趋于崩溃,红树大量死亡。

这种破坏行为令人心痛,必须终结!

退塘还林,显示出为了环境保护舍得投钱、敢于“亮剑”的执政理念。但是,保护区与周边社区本是一种共生关系。如何在退塘还林的同时解决好退塘虾农的生计,亟需当地政府尽快拿出对策。

海口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红树林根系发达,具有防风护岸的功能。本报记者李幸璜摄

 

海口红树林生态系统趋崩溃2400亩虾塘退塘还林

 

2012年8月,东寨港养虾排污口。资料图片

海口红树林生态系统趋崩溃2400亩虾塘退塘还林

 

2012年8月,东寨港死亡的红树林。资料图片

海口红树林生态系统趋崩溃2400亩虾塘退塘还林

 

游客乘渔船穿梭红树林。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张茂摄[分页]

1

虾塘危害有多大

红树林生态系统趋于崩溃

1988年至2007年,东寨港4.23%红树林湿地转化为养殖水面

海口三江镇茄南村村民冯所纯的养虾经历在东寨港红树林地区比较典型。

1990年代初,时年十六七岁的他,初中毕业后回家和老爸一起搞虾塘。他家从信用社贷款4.5万元,挖出2口低位虾塘。开始几年没掌握好技术,赚少赔多。好不容易摸索着掌握了技术,赚了几年钱,却发现海水被污染,虾病越来越严重。

“东寨港内的水不再清澈,鱼儿开始死亡,红树林也成片枯萎,这都是由于养殖的污染,使得红树林区水体高度富营养化,红树林生态系统趋于崩溃,团水虱疯狂繁殖,造成红树大量死亡。”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教授黄勃说。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何平曾做过一项研究,1988年—1996年,东寨港1.21%的红树林湿地被转化为养殖水面;1996年-2007年,更有3.02%的红树林湿地转化为养殖水面。

“假设我们还不及时采取措施控制,10年20年之后的东寨港是什么样子?”2012年,厦门大学副教授、中国生态学会红树林学组秘书长王文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无不忧虑地说,按曾经的退化速度,若不采取强有力措施,未来东寨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景观将发生根本退化。

大规模养殖给红树林造成了严重危害。原琼山县政府在1997年8月开展了一场专项整治活动,提出“谁挖塘、谁填塘,谁毁树、谁种树“。截至1998年10月底,共填塘118口,面积约700亩。

“那次行动及时刹住了毁林挖塘的风气。”保护区塔市站站长张世卫有些遗憾地说,可惜由于当时政府财力不足等原因,未能将保护区内的所有虾塘全部清理干净,余下的2400多亩虾塘一直遗留到今天。

2400多亩虾塘,令人心痛的“伤疤”!

2

东寨港价值几何

红树林占据多个中国之“最”

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种类最多、生长最好的地区之一,成许多鸟类的越冬点

为什么心痛?

在一次又一次的采访中,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表述:

红树林是至今世界上少数几个物种最多样化的生态系之一,生物资源量非常丰富。作为当今海岸湿地生态系统惟一的木本植物,她起到了海岸森林的脊梁作用。具有防风搏浪、护岸护堤、调节气候等功能。

东寨港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种类最多、生长最好的地区之一,广阔的滩涂成为许多鸟类的觅食地和越冬点,每年春冬季都有许多迁徙鸟类在此觅食和越冬。所以,东寨港于1980年成为我国第一个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资料显示,在过去的20年间,全球超过1/3的红树林消失。20世纪60年代的围海造田运动,造成中国红树林的一次大规模的破坏,1980年代以来在红树林滩涂上开塘养殖,再次造成中国红树林的大面积破坏。

数十年来,不断有群众进入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砍红树、挖塘搞养殖,大片大片的红树林区成为荒芜的水泥塘。

而红树林资源锐减换来的将是:海滨生态环境恶化、滩涂海洋经济动物产量下降60%—90%、近海鱼苗资源明显下降、珍珠养殖出现危机、赤潮灾害日趋严重、海洋国土侵蚀、港口淤积率提高、台风暴潮经济损失急增、滨海置荒土地增多及海洋景观日趋单调。

有专家称,我国林业目前已经进入保护与破坏的相持阶段。红树林目前的现状,也处于拐点。

把红树林留给子孙后代,今天的保护刻不容缓。

3

退塘方式怎么变

从“谁挖塘谁填塘”到“和谐退塘”

“不要小看这40厘米,一个虾塘量下来往往相差近百平方米。”

30多年来,保护区内的这些“伤疤”是怎么生成的?

茄南村村民韩元是海口三江镇一带很有名气的养虾大户。

早在文革末期,时年方14岁的他就跟随父亲养鸭,在三江镇一带的河汊中赶着鸭群追逐鱼虾。放鸭有闲暇时,他就在滩涂上挖螃蟹出售。螃蟹挖得多了,他会挖小水塘来学着饲养。慢慢地,他发现养虾比养螃蟹更挣钱,便四处学习,1978年终于在当地开挖了第一口虾塘。

此后,他的养虾业发展得越来越兴旺,高峰期达到100多亩水面,其中30多亩位于保护区内。养虾让他赚得盆满钵满,也引来周边乡亲纷纷效仿。到1990年代初,原琼山县政府为鼓励百姓致富,号召大家大力发展养虾产业,并通过农信社贷款等方式激励当地百姓养虾。

时值南美白对虾在我省大规模养殖成功,东寨港部分水域滩涂被规划为海水养殖用海。受经济利益驱动,周边居民毁林挖塘现象不断发生,高峰期时保护区内有虾塘3100多亩。

治愈“伤疤”的手术很难,但确实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了。[分页]

2013年底,海口市出台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退塘还林工作实施方案,决定实施退塘还林工作,将东寨港保护区内被毁坏的红树林恢复起来。

“这次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虾农的利益。”东寨港管理局局长辜绳福说,《方案》是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出台的,将养殖塘具体分为6类。其中,本地户高位池的补偿标准达到了2.4万元每亩。

不仅如此,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确保和谐退塘。三江镇林业站站长李波全程参与了这次行动,他一口气列举了多个实例——为避免对虾塘边界的争议,工作人员在丈量虾塘界线时,一般都会沿池塘边缘向外扩张40厘米。“不要小看这40厘米,一个虾塘量下来往往相差近百平方米。”李波说。

虾塘分为高位塘和低位塘,补偿款每亩相差4000元,而高低塘的认定往往会有出入。为确保公平,海口市政府不仅制定了专门的标准,还成立了一个权威裁定小组。

“比起1997年那次退塘行动来,这次我们更容易接受。”茄南村村民王为林经历过两次退塘行动。他记得,上一次政府为了严格执法,派出了武警、公安及大批政府工作人员,强制性填埋虾塘,还向虾农征收填塘款来弥补退塘资金不足。同时,还处理了100多个偷挖虾塘的人,甚至有人被拘留。

在茄南村村支书陈学看来,从“谁挖塘谁填塘”到“和谐退塘”,这是政府执政理念的一次大转变。

4

虾农今后如何谋生

村民靠海吃海以海为生

专家建议:村民参与红树林保护,从中获得经济利益

行走在茄南村的村路上,保护区周边依然有大块大块的虾塘闯入视野,显示着养虾业在该村的支柱经济地位。

“我们都是四五十岁的人,老不老,小不小的。”作为我省有名的海水养殖大村,茄南村像王为林这样从青少年时代就一直养虾至今的农民还有上百人,“现在还没想好,不养虾了以后干什么。”

“种田根本富不起来。”冯所纯觉得,投钱去种田不如直接买米吃,传统农业对他们实在没有吸引力,而种花草、种瓜菜又没技术。

“我们都会打渔啊,但现在人比鱼多!”王为林苦笑着说,茄南村是传统渔村,几乎全村人都会全套驾船、打渔本事,可现在东寨港里的鱼越来越少,“打来的鱼都不够吃,要卖钱就别想了。”

“我觉得他们的唯一出路就是去打工,可又不懂必要技能。”作为全村带头人,陈学比其他村民有更深入的思考。他认为,虽然这次很多村民将拿到少则十几万、多则数十万元的补偿款,但却失去了养虾的“饭碗”,必须有个长久之计。他盼望政府能在退塘还林后出台必要措施,在政策上倾斜、资金上补助、产业上扶持、技能上培训,以便让村民能够自由选择外出打工,还是留在家里发展热带高效农业。

茄南村的情况并非个案。东寨港保护区囊括84公里海岸线,涉及海口三江镇、演丰镇、三江农场和文昌市罗豆农场,共3万多人口,养殖业均是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这里生活的居民祖祖辈辈都是靠海吃海,以海为生。”东寨港管理局负责科研工作的钟才荣认为,整个东寨港地区失去虾塘的农民都将面临同样的问题。

对此,何平深为认同:“东寨港保护区与周边社区本质是一种共生关系。红树林的保护应兼具多重目标,既要永久保护红树林资源,恢复遭破坏的红树林,又要实现保护区周边社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他认为,必须建立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保障那些为保护红树林而牺牲了自身经济利益的周边村民利益。

此外,还可创造条件让村民参与红树林保护,并从中获得经济利益。例如,可聘用周边村民做护林员,甚至可考虑借鉴承包责任制,将保护区部分实验区划片承包给当地村民,通过严格的制度来实现保护与村民利益的同步化。

5

周边两万亩虾塘何去何从

大量污水废物对红树林造成威胁

学习香港米埔保护区发展生态养殖,环保生计“两不误”

保护区内的2400多亩虾塘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但周边仍然有约两万亩虾塘存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依然会产生大量污水废物,对红树林的生长造成一定威胁。可这些地方并不属于保护区管辖范围,而且是被列入海口市产业发展规划的海水养殖区域。这些虾塘何去何从?

“可以向香港米埔红树林保护区学习,发展生态养殖。”钟才荣说。

米埔中心地区保留了24个传统基围虾塘,目前仍在营运。每年4月—10月是基围虾塘作业期,虾苗不是人工放养,而是来自海上冲入的小虾,以虾塘内的浮游生物维持。其他时间,虾塘会被轮流放干,露出水面泥泞及大量鱼类,成为各种鸟类觅食和栖息的地点。

“像米埔一样实施生态养殖的话,周边虾塘对红树林的威胁就没那么大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鸟类繁衍。”钟才荣认为,完全可以通过对周边虾塘的生态化改造,一部分作为水鸟栖息地,一部分作为科普区,更多的则可以发展生态养殖。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李俊清认为,还可以在红树林水道中进行围箱养鱼、贝类和海草养殖等,将林业和渔业结合起来,成为互惠互利的生态生产方式。“不论是池塘养殖还是红树林中围箱养殖,都应该尽可能养殖本地物种,而不随意引进外来种,以免破坏本地生物多样性。”李俊清说。

“这种开发将与旅游密切结合。”张世卫说。届时,这些湿地可以像米埔一样,通过红树林科普、水鸟观赏、鱼虾收获体验等方式发展生态旅游业,成为琼北地区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从而让周边村民从中受益,可解决村民生计问题。

6

还林方式争议何在

自然生长VS人工复原

自然生长:防护效果好、生态价值高,但10年才能达到人工种植3年的高度

人工复原:恢复周期短、见效快,但经费投入大,每亩造价最高达10余万元

这些天,保护区的众多工作人员心情都不错,因为用不了多久可以正式宣布东寨港保护区内“零虾塘”了。然而,收复被虾塘侵占的“失地”,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接下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步骤:如何将虾塘恢复其本来面目——红树林湿地?记者采访到众多专家,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是自然生长,一种是人工复原。

自然生长就是推倒堤坝,用土填上虾塘,打开海水闸门,形成自然潮汐,若干年后自然恢复成红树林。

这在东寨港就有不少例子。一位工作人员记得,1998年他首次登上保护区内的野菠萝岛时,岛上仍存在大片草地,而如今这些地方长满了红树林,已无法步行穿越。

“只要没有人为干涉,在宜林地区红树林很容易就能长起来。”这位工作人员认为,自然生长的红树林生态防护效果会好一些,生态价值也更高。

何平的研究表明,在1988年—2007年间,虽然保护区的养殖水面比例扩大了,但同时也有约8成宜林地转化为红树林。这一方面是人工营造红树林的结果,更多的则是红树林的自我恢复。

“要自然恢复起码需10年才能达到人工种植3年的高度,更重要的是,必须尽快在虾塘里种上红树林,这样可以对村民有个交代,否则会引起村民不满。”钟才荣说,其实从保护区建立之初他们就致力于红树林的人工复原,目前已掌握必要技术,也有了多个成功案例,其中甚至包括原本已被“判死刑”的非宜林荒滩。

钟才荣还建议,这些虾塘不一定要全部种上红树林,因为不同鸟类需要不同类型的栖息地。

中山大学教授常弘也有同感:“东寨港是鸟类天堂,这些鸟类有些喜欢栖息在红树林上,有些喜欢在滩涂中觅食。这里层次丰富的生境能容纳更多的鸟类。例如,滩涂为涉禽提供了觅食场所,分布在东寨港滩涂湿地的鸟类达46种之多。”

不过,让专家忧心的是,如果实施人工复原,则所需经费比自然恢复会多很多,资金筹措将成为一个难题。“在陆地上造林,往往几百元就可以造一亩;而造红树林如果填土消耗大的话,每亩造价最高可达10余万元。”钟才荣说。

推荐阅读:

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固碳700万吨

广西北海:团水虱致北海一村庄红树林死亡

海岸带生态修复之红树林河岸

浯江溪口红树林过密 台湾学者建议部分移除

(来源:南海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