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2月11日消息:不时出现的雾霾天气,已经成了人们的心病。为了回应人民群众关切,今年5 月至9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分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对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通过人大监督工作有力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改善。10 月29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沈跃跃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作了关于检查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报告建议, 要落实责任, 努力形成防治大气污染工作合力。
10 月30 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对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报告这一议题进行了分组审议。郭凤莲、梁胜利、郑功成、王陇德等多位委员表示,在当前环境污染严重、社会普遍关注的情况下,全国人大常委会选择对大气污染防治法进行执法检查,非常必要、非常及时,这充分体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民生的关注。
审议中,“大气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形势依然严峻”“必须下决心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成为常委会组成人员与列席会议同志的一致共识。与会人员还围绕如何直面难点、突出重点依法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深入热烈审议和讨论,共有80 多人踊跃发言或提供书面材料,为将法律落实到位有效防治大气污染认真建言。
国家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74个重点城市PM2.5 浓度下降7.9%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期间,北京接连几天的雾霾天气,让参会委员和代表们在理性审议的同时也融入亲身感受。常委会组成人员关心,贯彻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主要做法和成效有哪些?
委员们还清晰记得,2013 年9 月12 日,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经过5 年努力,使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力争再用5 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行动计划》确定了10 项具体措施,依法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深入开展。
“ 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 执法检查报告这样形容国家贯彻实施法律、制定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一举措。沈跃跃在作报告时指出,2014 年上半年,74 个重点城市细颗粒物(PM2.5) 浓度下降7.9%,可吸入颗粒物(PM10) 浓度下降6.5%,达标天数比例提高1.6 个百分点。
沈跃跃介绍,大气污染防治主要法律制度逐步落实。比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实施取得初步进展。根据法律有关规定,国家已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作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持续推进。
各地积极推动排污收费制度的实施,不断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收费标准,北京、天津等地提高了5 至15 倍。此外,大气污染防治标准不断完善,国务院有关部门发布了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将细颗粒物、臭氧和一氧化碳浓度限值纳入指标体系,制定了200 多项涉气环境标准、技术政策和规范等,不断提高火电等重点行业排放要求。大气污染监测体系不断健全,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制定了统一的监测方法,建立了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制度,全国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网络逐步建立。
报告还介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配套法规政策不断健全。国务院制定了《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等配套法规。“两高”公布了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
北京、陕西、上海等地修改了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国务院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防治燃煤污染、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建筑节能改造、实施环境信息公开等政策措施,制定和完善了重点行业差别化电价、燃煤发电机组环保电价和油品质量升级价格政策。中央财政设立了大气污染防治“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各地都制订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细化政策措施,引导和激励企业治污减排,有力地促进了法律的贯彻实施。
此外,报告显示,我国重点领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大气污染防治执法和监督工作不断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完善。除了国务院有关部门采取联合执法、交叉执法、区域执法等方式, 加大对重点区域执法监管之外, 各地也通过开展大气环境执法专项行动, 曝光了一批环境违法企业, 对违法行为形成了有力震慑。
北京自今年3 月份以来, 每个月都开展一次大气专项执法周活动;河北在省市县三级设立环保警察队伍;辽宁等地开展环保与公安部门联动执法, 提高执法效力;天津建立了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山东探索第三方检测试点。最高人民法院和部分地方人民法院成立了环境资源审判庭, 加大环境司法力度。各地通过公开企业环保信息、开通举报热线等方式, 调动全社会共同防治大气污染的积极性。
结构性污染问题如何解决
坚持问题导向,不仅看到成绩,更要看到问题,是此次执法检查的鲜明特点。沈跃跃指出,从检查情况看,大气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形势依然严峻,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贯彻实施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报告直陈了现在存在的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应对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工作措施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资金不足和科技支撑不强等问题。
多位委员在审议时都注意到了报告中“结构性污染问题”的提法。沈跃跃在报告中介绍,当前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物排放集中。2013 年,工业能源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3%,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79%。部分老工业城市主城区及周边还存在大量重污染企业,严重影响城市空气质量。二是能源结构不合理,燃煤污染问题突出。2013 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达36.1 亿吨,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5.7%。特别是在北方冬季采暖期,燃煤量大面广、管理粗放,城郊和农村散煤燃烧后直接排放,导致空气质量季节性下降尤为明显。
郭凤莲委员指出,对于当前存在的大量结构性污染问题,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从中央到地方,要下决心、咬紧牙关、抓紧拳头、动真格。“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要有长远打算,抓现实,思长远,这是政府的责任,一定要下大力气,扎扎实实地把抓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落到实处。领导牵头,层层落实,做到人人皆知。”
郑功成委员强调,要解决大气污染的源头问题。只有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大力发展并使用清洁能源,在燃料升级、发展清洁能源上下大功夫,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这需要上升到国家统筹的层面。
对于上述问题,执法检查组建议,要突出重点,依法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标准双重控制制度,严格产业准入和退出标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对重污染企业实施环保搬迁改造或关闭措施。”沈跃跃在报告中指出,同时,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既要建立和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制度,推动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也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积极推广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法律如何落实到位
“有的地方政府及部门执法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责任尚未完全落实,存在环保执法不到位、人情执法、以罚代管、基层监管能力严重不足、监管职责不够明确等问题。”沈跃跃在报告中指出。
沈跃跃在报告中指出,2013 年,环境保护部接到的举报案件中,大气污染类占73%,但在全年查处的案件中,大气污染类仅占12%。是什么导致大气污染类举报案件大部分未查处?常委会组成人员敏锐发现了报告中的这一数据,并对此深入展开审议。
参与了此次执法检查的袁驷委员说:“大家都说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要求修改法律。其实法律对违法行为有明确的处罚规定,而且有的规定的处罚力度还很大。但正如报告所说,举报的案件很多,但真正查处的才10% 多一点。这实际上是有法不依、执法不到位的问题。”
袁驷委员建议,应当建立更加严厉严密的监管体系,更加公正有效的监察取证手段。“否则,再大的整治力度都会被违法行为打了折扣。”
闫小培、侯义斌、郑功成等多位委员认为,大气污染防控的关键还在于抓落实。有了法律法规,有了节能减排的方案,但关键是如何落实到位。“小罚是起不到震慑作用的,要严于执法,让污染者付出‘血’的代价。”赵少华委员说。
另据有关部门统计,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的52 项管理职能中,有20 项没有明确管理部门。有的管理职能存在交叉情况,比如,机动车管理职能涉及环保、公安、工业、交通、质检等13 个部门,部门间未能有效协调联动。
此外,一些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尚未真正落实防治污染的主体责任。沈跃跃介绍,有的企业治污设施建设滞后,难以做到污染物达标排放。有的企业治污设施不正常运行,采取“一来就停,一走就排”等方式应付和逃避执法监管。企业违法排污被查处后的罚款额度远低于治污成本,不少企业宁愿交罚款也不主动治污。
郑功成委员强调,应进一步明确责任。在环境保护方面,要建立责任清晰并能够严格问责的机制,主管部门要切实担责,不能任地方政府短期行为,不能让企业逐利行为左右经济发展,要树立全面观、长远观。
朱静芝委员提出,必须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明确部门之间的权责界限,落实责任。“现在关键问题是责任不落实,而责任不落实的最根本原因是权责边界不清,执法不到位。只要把各部门的责任划分清楚、落实到位,我们的空气质量肯定会有很大的改观。”
郭凤莲委员指出,大气污染防控要实施有力措施,整治计划和治理办法一定要具体化。各地要根据各地的条件和实际情况出台可行办法。治病要治根,治根要治本,要从根和本上治理,建立长效机制,做到常抓不懈。
针对上述问题,执法检查组建议,要进一步落实责任,努力形成防治大气污染工作合力。“各级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细化部门职责,形成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对本辖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加大督察考核力度,严格奖惩措施。企业要依法落实防治污染的主体责任,积极实施清洁生产改造,加强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管理,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公民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营造‘同呼吸、共奋斗’的社会氛围。”沈跃跃说。
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列入今年立法计划
尽管大气污染防治主要法律制度逐步落实,大气污染防治配套法规政策也在不断健全,但常委会组成人员还是非常关注报告中谈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不够健全”这一问题。
“当前,防治大气污染的目标责任和考核评价制度不完善;重末端治理,轻源头预防;缺少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污染天气应对等制度;尚未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等,这些都影响了法律的有效实施。”沈跃跃指出。沈跃跃在报告中还介绍,检查中各方面对现行大气污染防治法提出不少修改意见,如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的环保责任、强化企业治污主体责任、明确公民的环保义务;建立重点区域联防联控、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及应急响应制度;建立和完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强化污染的源头管控和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等等。
沈跃跃表示,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列入今年立法计划。最近,国务院有关部门已就大气污染防治法( 修订草案) 公开征求意见,下一步要认真研究各方面意见,尽快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改草案,如期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梁胜利委员表示,应加快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改进程。修改重点要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也要规范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个人大气污染防治行为。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大气污染违法成本低的问题,二是部门利益驱动的问题。要从法律、经济、行政等各个方面齐抓共管,落实到企业、到人,而且明确企业的法律责任,只有这样,大气污染的防治才会得到有效控制。
用科技来揭开大气污染成因
报告也同时指出,目前在科技方面,对污染来源、成因和传输机理研究不够,对PM2.5 的形成机理认识不清,对气象过程对污染的影响机理不明。
侯义斌委员指出,要加强大气污染成因的科学研究,尽快明确当前严重污染源主要来自哪里。
郭凤莲委员建议,应鼓励和支持科研部门、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人员开展科技研发,用科技来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比如说,在夏季和秋季,秸秆焚烧面积很大。按理说,秸秆浑身都是宝,怎么样把秸秆合理地利用又不污染空气,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处理。
马志武委员认为,大气污染的成因有很多,但目前对来源的分析不够清楚。因此,对于大气污染来源和传输问题的解析,必须进一步加大科技研究的投入,尽快从成因上找出问题来,才能使治理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果。
罗清泉委员表示,要强化大气污染防治的科技支撑。虽然过去这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是还很不足。当前,要特别重视雾霾成分与形成的机理研究和污染源头技术的研究,弄清雾霾污染的来源,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的措施,用新技术,新工艺解决污染源问题。“污染物浓度在下降,但与老百姓的感受有一定差距,老百姓感觉环境还在继续恶劣。是不是还有其他很重要的污染物遗漏了,这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闫小培委员表示。
“现在各地都很重视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并且采取了很多措施,但很多地方对大气污染源并不清楚,如工业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扬尘污染、生活污染等在城市的大气污染中究竟各占多大的比重?周边污染对本地污染究竟有多大影响?这些问题不研究清楚,怎么能保证解决大气污染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刘政奎委员指出。
治霾攻坚战:追求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多位委员在审议时都谈到,在人们印象中,“金秋十月”是很多北方城市天气最好的时候。然而,在这个秋天,蓝天却屈指可数。而且事实上大气污染已不分南北地蔓延至中国的许多地方,照此下去还将不分东西南北。治理雾霾需坚持不懈,是一场不能停止的攻坚战。
本刊记者曾跟随执法检查组参加了北京等地的执法检查。检查过程中,沈跃跃副委员长曾反复强调:“要从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大气污染防治的紧迫性,树立环境污染早治早主动、经济结构早调早受益的观念,努力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10 月29 日沈跃跃副委员长所作的报告再次重申了这一点,报告指出,大气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防治大气污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付出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的认识, 认真贯彻实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 依法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向纵深发展。
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时也强调,治霾需要的是科学、可持续的发展。不科学、不可持续的发展,会让我们的环境黯然失色,当然也会让我们的空气蒙尘。
很多委员都表示了这样的心声:对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实施情况加强监督应该是一项连续性的任务。防治大气污染,我们今天仍在路上,让我们共同继续努力!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人大杂志 2014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