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2月2日消息:虽然已是初冬,袁天公路通州二甲段两侧仍郁郁葱葱。“原来这两边都是一些水塘啊、芦苇啊,今年春天政府把地平整了,种上了这些高档的树,环境也变好了。”二甲镇通运桥村村民曹海成说。
曹海成看到的,是通州区在沿海二线、光明线、袁天线两侧建设的12公里生态廊道的一部分。生态廊道由4家绿化公司承包建设,道路两侧50-300米内种植香樟、金桂等高档苗木品种,总投资近1200万元3年内林木管护由中标方承担,后期采取招标养护管理。
通州区生态廊道建设,是我市坚持沿路、沿水,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农村家园“两沿三园”绿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不仅美化环境,更将成为区镇两级的‘绿色银行’。”二甲镇镇长张连清说,十年后这些树木都可以用于城区及交通绿化,大大降低城市建设成本。
今年初,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将《关于加快推进造林绿化,促进“绿色南通”建设的议案》交由市政府办理。近一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绿色城市生态景观、绿美乡村生态宜居工程、绿色园区生态屏障等三大工程,全年净增造林面积18.5万亩,公园绿地建设扩容提质,10个小游园已建成对外开放,两河两岸生态圈建设全面启动,议案办理方案设定的年度城乡绿化发展目标均能超额完成。
“统计显示,今年全市净增造林面积总量位居全省第一,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植树造林面积最多的一年。”市人大常委会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潘新说。作为领衔提出相关议案的市人大代表,他对政府的办理结果表示满意。
合作管护,创新造林模式
“乔木为主,配种灌木、球类,底下还有色块小苗。”在海门市三厂镇正麟线两侧,南通维景园林公司运营着一片上千亩的苗圃。公司负责人陆建红介绍,土地由政府流转,公司负责栽植、管护,到一定年限后,只需按合同留下一定数量、规格的林木交给政府,“免去了土地租金压力,我们可以多投入在技术人员上,提高管护水平。”
类似这样的政企合作造林,在海门已经发展到17500亩。“政府每年能够节约350万元的管护费用,而且保存率几乎100%。”海门市农业局副局长陆耀平说。
目前,我市城市绿化主要通过招投标确定管护单位,经费由市财政安排。农村造林管护则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如政府管护、工程管护、合作管护等。其中,采用合作管护模式的造林面积,已达2.8万亩。
“合作管护模式,实现了政府得林、企业得利、农民得益的合作共赢。”市农委主任朱进华认为,专业企业管护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林木覆盖率,发展林下经济增收,村民还可以到苗圃打工,每月有1500元的收入。
科学造林,建设美丽南通
“今年植树造林完成了年度计划的154%,全市林木覆盖率预计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但城镇绿化覆盖率等指标在全省排名仍然靠后。”对此,潘新认为,要达到议案办理方案中的目标,政府还要花大力气解决“钱从哪里来、树往哪里栽”两大问题。
“希望政府能做好科学造林绿化工作。”潘新建议按照既定方针继续把“两沿三园”的空间用好、用到位,在交通枢纽、滨河两岸,提高绿化建设标准,在中心城区和住宅密集区增加公共绿地;农村绿化方面,要把造林绿化和致富农民有机结合,特别是要引导农民种植经济林、林苗合作及林下养殖的模式,提高农民收入。
市人大代表顾绮则建议,进一步加大对绿化的管理力度,对乱砍滥伐的违法行为要严肃处理,同时在全社会营造爱绿、护绿的氛围,真正做到美好家园人人参与维护。
对此,市农委、市城建局等部门负责人介绍,我市已提前部署了“今冬明春净增造林面积15万亩、林木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的工作任务,加快构建“两沿三园”生态框架,大力推进使用乡土树种,打造“城市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圈”,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市场化造林。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江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