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2月24日消息: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在各国加紧抢占种质资源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国内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创新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不久前,国家林业局出台《全国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保存利用规划(2014-2025年)》,画出了我国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路线图”。11月22日,山东也传来喜讯。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完成的两项林草种质创新利用研究课题顺利通过专家验收。
成果的应用前景,被各方看好。
国槐选育,填补研究空白
当天验收的课题之一是国槐等优质抗逆性林草种质创新利用。
为何选择国槐作为科研立项树种?
“关于国槐抗虫抗逆新品种选育方面的研究几近空白。”项目负责人、山东省林科院林木遗传育种研究所所长、山东省林木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主任夏阳告诉《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国槐古树是课题组重点收集的种质资源。国槐是山东的乡土树种,国槐古树占全省古树总数的43%。由于遭受病虫害及民间倒卖破坏,国槐资源正在大量丢失,如果得不到有效保护,国槐古树野生种质将濒危直至灭绝。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夏阳认为,从古槐树上收集优良基因对保存乡土林木种质资源、培育抗逆新品种具有战略意义。“历经数百年、上千年的槐树为什么能保存下来?肯定是它蕴藏了非常好的基因。”
收集国槐种质资源是课题规定的基础任务。从2011年课题启动,到2014年成功验收,夏阳和他的团队行程2.6万公里,足迹遍布山东省17个地市97个县(市、区)的大部分乡镇,共收集到国槐古树种质资源1218份。课题组将收集的种质进行嫁接保存,定植于山东省林科院盐碱地试验站和威海市文峰集团苗木基地。目前,国槐种质资源圃已建立2处,面积达到120亩。 收集、保存、繁殖环节完成,下一步就是优异种质资源的筛选鉴定。课题组利用母株调查与嫁接苗大田生长表现调查相结合的优良株系初选技术,筛选出10个抗虫、速生、抗旱、耐盐碱的优良国槐新种质。
值得一提的是,课题组首次应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在国槐上进行转录组测序,这一成果填补了国槐转录组学研究空白。
“国槐选育短期内没有效益,但建立起自己的种质资源库意义深远。”夏阳表示,未来他还要从全国各地收集国槐种质,建一个国槐研究基地。
耐盐新种,创造多重效益
当天验收的另一课题是耐盐碱林草种质创新利用研究。
课题组先后鉴定83份白蜡种质,筛选得到10份耐盐碱良种;鉴定134份苜蓿资源的耐盐碱性,筛选得到12份良种;采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进行耐盐碱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耐盐相关基因的克隆,获得5个绒毛白蜡耐盐碱相关分子标记、3个功能基因、2个苜蓿抗性功能基因;应用生物技术和常规育种相结合,创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4种林草新种质。
科研成果贵在转化应用。
“耐盐碱林草新种质的创造应用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夏阳说。我国北方地区有大面积的滨海盐碱地和瘠薄地,同时,北方地区70%-80%的区域都面临不同程度的干旱威胁。耐盐碱林草新种质的创造应用不仅能大幅提高这些地区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还可增加植被覆盖率,有效缓解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沙化问题。
再算一笔经济账。
我国现有盐碱地5.27亿亩,假如1/5的盐碱地可引种白蜡、苜蓿等耐盐抗旱植物新种,并在其中5%土地上实际种植,每株苗木按2元计,可产生近6亿元的种苗费,这是直接经济效益。依托林草发展的养殖收入,也就是间接经济效益,超过24亿元。“耐盐碱林草新品种的示范推广产生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夏阳说。
林木良种对增加森林蓄积量、提高林地生产力具有明显效果。据测定,使用良种造林,材积可以增加10%-30%。
未来育种,实验室堪大用
夏阳所在的林木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是山东林业系统中唯一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目前,实验室共有30位固定研究人员,包括山东林科院院长姜岳忠和副院长吴德军、侯立群等5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林木育种专家和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实验室自2007年成立以来,已经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34项、省级课题47项;申请了18项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取得了35个省级林木良种证,获得了23项新品种权,以及4项国家林业局认定的行业标准规范。实验室承担的“杨树胶合板材纸浆材新品种鲁林1、2、3号的选育与应用”“平衡根系轻基质容器育苗关键技术”等5项成果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参加的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杨树高产优质高效工业资源材新品种培育与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省科技厅、财政厅的长期支持与持续资助。”夏阳告诉记者,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嫁接、大田定植及后期调查统计等方面工作量大,内容繁复,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为他们提供了经费支持。通过一项项课题锻炼,他们的课题组也成长为一支能吃苦耐劳、求真务实、不断进取的科研团队。
林木育种具有长周期生物学特点,需要持之以恒的探索,需要一代接着一代干。夏阳说,他们已经有了“80后”接班人。
有专家、有平台、有经验,还有年青一代。今后,山东林木育种研究还会展现更多自信。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