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极”生态变化之忧

2014年01月23日 09:47中国科学报孙爱民

中国园林网1月23日消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冰川退缩显著、水土流失严重、珍稀生物资源减少等诸多警示性词汇,开始越来越多地与青藏高原联系在一起。

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青藏高原是否依然固若金汤?它面临着哪些威胁与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在日前于厦门举行的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年会上,相关专家纷纷就“第三极”生态现状与应对策略建言献策。

生态安全“调节器”

作为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对南亚、中亚、中国东部地区有着深远影响。“东部的极端气候事件如长江流域洪水以及冰冻雨雪灾害、干旱等,都与青藏高原息息相关。”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所长姚檀栋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格局、有序的生态系统与良好的自然环境,对相邻乃至更大尺度区域的生态、环境及社会安全起着屏障作用。

“青藏高原的隆升改变了行星系统的大气环流,使横扫欧亚大陆的西风环流分为南北两支:北支环流与来自极地的寒冷气流加强了北方西部地区的干旱化程度,而南支环流在印度洋暖湿气流的作用下逐渐减弱,避免了出现类似于相同纬度如北非、中亚等地区的荒漠景观。”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镱锂介绍说。

在姚檀栋看来,青藏高原更像是一个生态安全的“调节器”,“其中有正面的调节,也有负面的调节”。

威胁与机遇并存

“青藏高原屏障主体的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对全球变化和人类干预响应十分敏感。”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郑度表示,近年来青藏高原呈现出部分地区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的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区域性生态屏障作用”。

冰川融化引起湖泊水面上升,增加了溃决的可能性;暴风雪事件增加,引发牧区雪灾;高原气候变化,使我国南部地区干旱事件增加。“青藏高原正面调节的作用在下降,负面调节作用在上升。”姚檀栋告诉记者。

即便如此,科学家仍然认为这些“威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控制,短期内不会大幅度、大范围改变高原整体生态系统格局,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有所改善。

在姚檀栋看来,青藏高原正在经历的一系列变化,虽然带来了威胁,但也孕育着发展机遇。比如,气候变暖使高原植被生长的返青期提前、枯黄期延迟,从而延长了植被生长期。再加上植被的高度增加,对农牧区生产是好消息。

“植被增加还使得当地的氧气量增加,为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积极的信号。”姚檀栋说。

科学“适应”是关键

在引发青藏高原一系列变化的因素中,人类活动是否占据主导地位?在科学家们看来,事实并非如此。

“目前很难将自然和人为因素截然分开,但通过对人地关系典型区与高原整体生态变化的分析可以看出,高原整体的生态系统变化以气候变化为主要驱动。”张镱锂表示,局部地区特别是人类活动强度大的区域,人类活动对高原生态系统格局和功能的影响的确是十分显著的。

对此,姚檀栋持相同观点。“青藏高原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少的地方之一,我不认为引发这一地区生态与环境变化的因素中人类活动占主导。”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应对?“要保护好这个‘屏障’与‘调节器’,强化正面调节、降低负面调节:在利好的地区加大农牧业生产,在灾害增加区域强化应对灾害的机制建设与生活设施建设。”姚檀栋强调,“相较于‘应对’一词,我们更应该科学地‘适应’。”

推荐阅读:

天津:实施4项节能工程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天津:围绕主题 打造智慧生态新高地

江苏:常熟生态变美 经济更强

丽水:发展田园生态经济 守护碧水青山蓝天

(来源: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