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若干思考

2014年01月23日 10:04新华日报

中国园林网1月23日消息:“十二五”期间以及未来更长时间,我国仍将处于城市化不断加速、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的发展阶段,同时我国面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历史时期,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将面临严峻形势和新的挑战。

我国城市化不断加速,资源和能源需求仍将处于高速增长期。据预测,我国城市化率年均将增长约1%,产业高度集聚、人口高度密集的大尺度区域与城市群大规模出现,发展区域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和国家战略。但在现有经济发展模式下,重点区域集中表现出物质代谢量巨大、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高、废弃物产生量集中,造成巨大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矛盾越发尖锐。迫切需求开展区域综合性生态保护与环境综合整治,支撑经济增长方式的彻底转变。迫切需求大规模发展循环经济,支撑技术升级与结构优化,从根本上转变现有环境保护模式。迫切需求培育和壮大环保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绿色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全面应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国际挑战。

面临新时期的严峻形势与挑战,我国生态环境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局部地区有所改善、整体恶化状况未得到根本遏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务艰巨。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构建“呼吸清新空气、喝上清洁水、满眼绿色”优美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也是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和优化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措施,更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与关键环节。如何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机衔接起来,在快速发展中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根本改善,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道路,实现生态文明,对各利益相关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制度和机制是制约党政领导干部行为的决定性因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目的是破除和扭转地方发展唯GDP论。例如,建立环境资源资产负债表,就是全面记录当期各经济主体对环境资产的占有、使用、消耗、恢复和增值活动,评估当期环境资产实物量和价值量的变化情况。这是领导干部生态环境绩效评估考核、领导干部环境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一系列制度的基础和依据,是引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挥棒”、衡量生态文明建设效果的“检验器”。

推荐阅读:

甘肃:甘州建设生态文明新村 加快绿化步伐

两会特刊:生态文明打造大美青海升级版

重庆:建立独立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

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