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雕塑:强调和自然环境的高度融合

2014年12月09日 10:01深圳新闻网孙振华

中国园林网12月9日消息:生态雕塑这个词近几年出现的频率多起来了。不过,在雕塑圈内,如何界定生态雕塑,大家并没有一个相对一致的看法。今年11月,成都蓝顶美术馆在国内首次推出了一个“生态雕塑”展,展场位于三圣乡荷塘月色旁的锦江湿地雕塑园,这些参展作品或许可以为人们讨论“生态雕塑”提供样本。

对于雕塑,人们直观的印象就是硬质材料,通常以石头、金属为主,它们比较符合“纪念性”、“永久性”的需要。到现代主义时期,“软雕塑”出现了,所谓软雕塑主要是雕塑材料的软,人们开始用麻、棕、绒、布、棉、纸等软性的纤维材料做雕塑。

生态雕塑和一般雕塑的区别首先也是材料。它要求材料是生态环保的,可再生降解的;有些则是变废为宝,利用各种废弃物甚至垃圾作为雕塑。

锦江湿地生态雕塑展就体现了生态、低成本的原则。这个展览有三件以稻草为材料的作品,它们是:蔡英杰用稻草人组成的三口之家;王比、娄金用稻草索编成的大老虎;曾令香用镂空的稻草方块和稻草球组成的大型装置。除了稻草,还有用竹子、木头、鹅卵石、废钢筋、废弃电路板、废弃的铁路枕木为材料的作品。

展览中两件体量最大的作品,一件竟然是即将拆除的农家院落。邓乐从院落的各个墙面切割出上百个规整的圆形块,整齐地从院内摆放到院外,而那些不规则排列的圆孔使这个残旧的农家小院变得通透、神奇。大家说,既然这个院子变成了艺术品,那就不要拆了吧,如果在孔洞上装上玻璃,可以成为雕塑园内的茶馆或者咖啡店。另一件大作品是废弃的高压线塔,高达18米,焦兴涛用修整雕塑园留下的树枝、竹棍绑遍了铁架的每一个地方,材料使作为工业文明标志的高压线塔的性格发生了改变,它不再是那种严峻、危险、令人不敢接近的形象了。

青草、花卉也成为雕塑的材料,青年雕塑家文豪的作品是几辆装满泥土的手推车,上面种植有绿色的草皮,题目是《留住记忆》,它似乎想说明,正是这些建设用的手推车,改变了城乡面貌,拉走了青草地,带走了记忆。傅中望的作品则是用金属制成了人体的轮廓,然后用活的花草去填充细节,成为花草摇曳的人形……

生态雕塑强调材料的有机、生态,但并不把材料作为唯一的因素。锦江湿地的生态雕塑是从较为宽泛的意义上去理解“生态”的,除了雕塑材料的生态,还有雕塑形态的生态,雕塑观念的生态,雕塑题材的生态。

生态雕塑强调和自然环境的高度融合,所以,它吸收了大地艺术的许多因素,在形态上是融入自然、融入大地的。杜彪的作品《时空在生长》,是一些环绕树干编织出竹笼状的造型,完全融入到树林之中,和树木一起生长。陆云霞的《回忆》,则是由一节节交错的树干组成,在地面成扇形排列,最后消失在泥土中,其形态和一般雕塑迥然不同。

还有的作品采用的仍是雕塑形态,但它表达的是植物、动物等生态题材;还有的作品则因为具有批判性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而成为生态雕塑。例如张翔的作品,用寻找来的老砖,砌了一个三米多高的“拆”字,它是对破坏生态行为的抗议,它的观念性是因为它对生态文明的维护和肯定。

推荐阅读:

黑龙江:生态雕塑景观彰显鹤文化底蕴

安徽:芜湖生态雕塑园 绿中藏宝地

湖北:花山生态雕塑艺术展开幕

(来源:深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