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保障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

2014年01月08日 10:44中国环境报刘晓文

中国园林网1月8日消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深入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问题,探索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和经验,对于开拓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特点和指导思想

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主要有:渐进性、实践性、综合性。

渐进性。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是渐进的、不断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不应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专利,东、中、西部都应该立足本地实际,科学规划,明确步骤,坚持不懈地推动可持续发展。必须明确基于科学规划之上的战略步骤,根据实际,合理划分实现阶段,设定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有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在每个地区或城市制定规划时,不能简单使用一套固定程式的指标体系来指导和规范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应突出地方特色,突出实效性。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评估力度,实现以评估促建设。

实践性。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将美好的愿景落实到具体步骤之中。设计和实施一系列的项目和措施,在组织领导、科技发展、资金投入、法律保障和社会发动等方面予以保障,使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可落实、措施可操作、效果看得见、老百姓感受得到。

综合性。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涉及政治、文化、环境、经济等方方面面,是一个需要全社会自上而下、广泛参与、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

生态文明建设应坚持“四个统一”的指导思想。

统一认识。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引领水平,提升各级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市民的认识,使决策者、执行者认真领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让全社会上下一心,真正做到自上而下的政府意志与自下而上的群众意愿的统一,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统一规划。政府各相关部门已经制定了大量的专业规划,有些侧重于经济发展,有些侧重于土地或城市的管理,有些侧重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同规划之间缺少沟通和协调,存在着一定的交叉、重复或矛盾。生态文明建设涉及政府的各方面,通过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可以将决策者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其中,把散落在不同管理部门的专业规划有机统筹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平台之上,构建符合科学发展、有机联动的规划体系。这样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统筹协调。

统一资源配置。区域的资源与环境共同构成了区域发展潜力和远景目标的物质基础和条件。通过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系统分析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统一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环境,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统一管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政府管理的各层面。应明确相关部门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责和分工,提出各部门的具体行动目标、任务和责任,建立行使行政执法权力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联动机制,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执行力量的有机整合和高度统一。

推荐阅读:

更好地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需要路线图

福州:关注生态文明 实施“绿色城镇”建设

浙江:湖州十大生态工程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 [分页]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

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应由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管理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和生态人居体系五大体系组成。

(一)生态经济体系

最主要的特征是生态产业的发展特征和布局。按照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研究划定城市的生态红线,提出区域产业布局优化方案,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生态化发展。

生态产业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以及静脉产业等。生态产业体系强调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生态经济,应注意抓好4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在允许和鼓励发展的区域建设生态园区,园区与园区之间要形成相生的耦合关系,避免相克;二是每个园区内部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企业间能源、材料的循环链条,打通物质流和能量流,形成循环;三是园区内企业要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全过程减少能耗、物耗,降低污染物排放;四是每个企业要引入产品生命周期的理念,从产品设计、生产、销售、使用和回收等全生命过程进行控制,提高资源利用率,根本上减少废物的产生。

(二)生态环境体系

生态环境体系建设包括生态功能区划、生态格局调整及污染防治等部分。

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格局调控。首先应确定区划目标,根据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及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特点,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综合考虑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和区域差异,在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方法与技术手段,进行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揭示其区域分异规律。在此基础上针对城市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地理空间分区,形成生态功能分区方案。根据各功能区的生态环境特点、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和主导生态服务功能,提出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方向及对应措施。研究划定城市或区域的生态红线,实行最严格生态保护措施,同时配套实施相应的生态补偿制度。

城市的生态格局设计主要基于生态功能分区结果,进行区域的景观生态格局以及生态安全格局设计和规划,为区域的生态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方向。

控制存量与扩大增量相结合,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从水污染、大气污染、声环境等方面进行规划,提出污染防治措施和重点工程项目,加强污染防治,减少污染物排放;严格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严把项目准入关,加强污染物总量控制,将污染排放控制在环境容量以内。同时,要加强生态保护工作,让自然休养生息,保持自然恢复能力,为可持续发展形成新的环境容量。

(三)生态文化体系

生态文化体系包括生态文化、生态意识、生态行为建设。通过对城市生态文化发展相关因素的综合分析,提出生态文化发展框架,形成覆盖全市、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引领潮流、提升整个城市品位和全民素质的生态文化。形成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多渠道、全方位的生态道德教育模式,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现代生态意识指引,坚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有序发展、和谐发展。开展“低碳社会,由我做起”的活动,将生态行为的文明体系落实到每一个人,从“社会—单位、企业—个人”3级层面来形成生态行为体系。

(四)生态制度体系

生态制度是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规范建设的成果,反映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平,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当前需要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的相关制度,构建生态文明的规章制度体系,引导企业自我约束,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提高生态文明建设信息化水平。引入互联网、物联网和云技术等先进技术,整合环境遥感信息、环境质量监测等方面信息,搭建生态文明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帮助政府等决策层及时掌握情况、调度工作,方便公众依法监督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行为,反馈意见和建议,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公开、透明。

(五)生态人居体系

主要内容是使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行政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让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生态人居环境,努力实现和谐社会。

推荐阅读:

更好地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需要路线图

福州:关注生态文明 实施“绿色城镇”建设

浙江:湖州十大生态工程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 [分页]

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协调规划实施。成立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下设生态文明建设办公室,办公室由相关部门抽调专职人员组成。确立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地位,协调城市各项规划实施,推进生态文明项目建设,解决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加强科学决策,坚持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涉及面广,制约因素多,组织难度大,需要资金多。通过科学决策,才能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有效实施。应成立专家委员会,聘请相关专家作为委员会成员,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同时,与国内生态文明研究的权威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开展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市专题研究,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加强生态文明市创建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同时,完善环保科技创新环境,利用国内外高水平科技资源,加快环保科技服务和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加强环保关键技术的研发,建立环保新技术的研发、孵化和推广应用基地,形成对外的环保科技辐射能力,带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加快建立和完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加强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污水资源化等关键技术的攻关。加强基础生态数据的调查、采集、分类和研究工作,建设生态科研基础数据、资源库。加大对生态科研相关机构的科技投入,争取国家、省科技资源向生态科技建设倾斜。加强与生态保护相关的课题研究,增强生态科技储备。

严格监督考核,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在总体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制度提出统一规范的要求,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法规。同时,政府应该强化执法监督。建立一套完整、严密、可操作的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法律综合体系,使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法制化、制度化;同时,建设一支素质高、责任心强、公正廉洁的执法队伍。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媒体、公众的监督作用,实行定期的工作报告制度。通过人大立法,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和要求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探索并建立具有城市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机制和跟踪评价办法。建立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目标考核制度和问责制度,将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市的目标指标体系纳入党政领导班子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部门及领导年度评先创优的重要条件。

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政府。应重点加快绿色政府建设,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机制、投资机制和引导机制。加快节约型机关建设。形成政府机关带头节约资源能源、带头实行绿色消费的良好导向,形成政府、企业、公民3个层面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加速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加大投入力度,构建多元投资体系。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纳入公共预算支出管理,切实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政府要安排专项工作经费,用于保障生态文明创建工作。同时,增加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保证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低于GDP的3.5%。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筹集资金,完善环境金融政策体系,制定各种财政激励措施,鼓励企业投入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自觉、社会支持的多元化生态投入机制。此外,需建立有效的资金专款专用监管制度,严格执行资金追踪问效制度,对资金的使用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对资金使用效率进行审计,对资金使用失误进行责任追究。

大力宣传生态文化,建设特色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建设,一方面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创造的丰富的生态文化成果,另一方面要结合当地特色与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

强化宣传教育,营造全民参与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媒体,使生态文明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加强消费引导,大力推行绿化消费和可持续消费,促进全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要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进一步加大新闻媒体、社会各界及群众的舆论监督力度,完善有奖举报制度。建立环保问题公众听证会制度,公布环境状况和环保工作的信息,为公众关注环保、参与环境监督和咨询提供必要条件。

作者单位: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推荐阅读:

更好地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需要路线图

福州:关注生态文明 实施“绿色城镇”建设

浙江:湖州十大生态工程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