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2月10日消息:尽管苗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邵林的苗木从来不愁卖,这是业内人对邵林的评价。
但这种红火的场景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这样的。1993年7月,邵林被调来刘家小庄苗圃当主任,回想起当时破败不堪的场景,邵林仍历历在目:杂草长得比人还高,3间办公房只剩下了6块玻璃,早上起床竟然看到一条蛇肆无忌惮地盘在鞋里。说是苗圃,100多亩地只是稀稀拉拉种了一些苹果、梨树苗,还染上了腐烂病。
当时山东苗木市场上彩叶树种很少,邵林当机立断,引进外地一种枝条金黄、品种变异的金丝柳。观赏效果不错的金丝柳繁育属“短平快”项目,春天嫁接,秋天就可以出售。由于奇货可居,一段两厘米长的金丝柳接穗可以卖到50元,市场上仍供不应求。种金丝柳一亩地可收入四五万元。第二年,邵林就赚了20多万元。
为了给新品种腾地,邵林指挥职工把市场滞销的毛白杨、速生杨以及干形不好的国槐、合欢等砍掉,有些苗木胸径已6厘米了,一些职工边挖苗边流眼泪。邵林说:“这没办法,市场无情。这些苗子只能当柴卖,老是在苗圃养着,苗圃的资金流动不起来,会把苗圃拖死的。”
要想在苗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品种上必须创新在别人前面。邵林说:“我的品种总是领先,等别人大规模发展了,我已经更新了品种。在山东不是我看设计单位需要什么苗子再去发展,多是园林设计单位到我苗圃地看有什么品种,再设计到工程上去。”
邵林不仅追求品种上的创新,在栽培手段上也锐意求新,邵林苗圃的职工几乎每人都掌握了一手造型绝活,苗圃每年推向市场的造型苗木达到500多个。
推荐阅读:
(来源:青岛日报)